中老年人出现脚底板疼,在早晨起床或休息后,脚刚着地时出现足跟部的刺痛,缓慢行走一会症状可减轻、一部分人甚至疼痛可消失,但是走路过多或站立过久后,又可出现足跟部疼痛。

不知您或家人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到医院后被要求拍片,显示您的足跟长有骨刺,认为是骨质增生引发的疼痛。

真的是骨刺引起的疼痛吗?孔医生认为有必要和各位聊一聊,尽量让大家走出这个误区。一般脚底的疼痛,在临床上统称为“跟痛症”;它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肥胖者,可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
其实对于跟痛症而言,它的致病因素很多,骨刺仅是影像学表现而已,并非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
究竟有哪些原因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跟痛症与劳损或退变有关,最常见的6种发病因素如下:
足底筋膜炎扁平足足跟下脂肪垫萎缩足跟滑囊炎足周神经卡压痛风

它涉及到很多结构,比如骨头、关节、神经、筋膜、血管,并非只有骨头才会引起脚底板疼痛。
足底是个什么样的结构?
要知道具体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以及如何治疗?首先还得从足底的解剖、力学等内容认识。
1.足的骨性组成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脚底,都长着26块骨头;我们把它们分成3部分,分别是后足、中足、前足,均对我们有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

后足(跟骨和距骨)是缓冲减震的,特别是我们从高处落下,脚着地的那一瞬间尤为关键;而中足(足舟骨、内、中、外侧3块楔骨、骰骨)是我们在站立、行走过程中,起到承受身体重量的关键位置;前足(5块跖骨、14块趾骨)是我们在跑、跳过程中起发力的重要位置。
2.足弓的组成
我们正常的脚底,几乎都是弧形状的,并不是平整的,它类似于弧形拱桥或形如弓一样的结构,所以,称之为“足弓”。如下图所示:

足弓也被分成3部分,分别是内侧纵弓、外侧纵弓、横弓;我们看下图,可以非常清晰地观察到,内侧纵弓是大脚趾到足跟的内侧缘连接,而外侧纵弓是小脚趾到足跟的外侧缘连接,横弓是从内侧到外侧的弧形拱起。

足弓也同样有3个对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是支持负重,帮助我们行走时稳定于不同地面;缓冲震动,使足弓有一定的弹性,利于行走、跑跳等动作;对足底、血管、神经和肌腱有保护作用。
导致脚底板疼痛的6大原因
我们具体看一看,这6大病因是如何影响脚底疼痛的?
1.足底筋膜炎
在我们的脚底有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跖筋膜,如下图所示,它既不是韧带、也不是肌腱,但是其作用却非常的重要,它可以维持我们的足弓形态结构和足底的张力。

我们每天都要不停地行走、跑、跳,会反复地牵拉足底筋膜,特别是足底筋膜与跟骨连接的位置较为明显,久而久之,会使足底筋膜发生退变及劳损。

所以,您会经常感觉在跟骨大结节与跖筋膜结合处疼痛,特别是按压时更痛苦;最典型的症状是在晨起下地那一瞬间。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一类足底痛,不要轻易被诊断为骨刺痛。

您需要明白,骨刺与您的疼痛症状没有相关性,哪怕是拍了脚踝的X线片,上面长有骨刺,都不要误认为疼痛就是骨刺引起的;因为骨刺的形成是足底跖筋膜与跟骨连接部位反复地出现撕裂瘢痕,最终钙化所致;其根源还是足底的跖筋膜。
2.扁平足
就是您正常弧形拱起的足弓变平,可能是脚底的骨头排列异常塌陷,也可能是您的脚底肌肉无力、或韧带结构松弛、筋膜张力过大,再者就是我们每天都要行走,足部承受过大的负荷,足弓就会慢慢的塌陷。

所以,但凡您脱下鞋之后,可以观察两个位置,一个是看您的脚底板有没有弧形?还是变得非常平整,特别是不穿鞋的时候,光着脚站立下最容易发现;另一个是看您的鞋底边,在鞋后跟内侧有没有明显的磨损、磨平?

一般这类疼痛,大多局限在脚底内侧,特别是站久或走久之后,前足和后足内侧酸痛会更明显,按一按之后,又会舒服一些。因为内侧的足弓消失,其作用就会变得很差,缺乏相应的保护。

3.足跟下脂肪垫萎缩
我们正常的脚底下,只要是在行走时与地面接触的位置,都会有很多脂肪,如下图所示,黄色的结构;它主要是在行走、跑跳的活动过程中,起到缓冲减震的功能,吸收身体带来的负荷。

特别是足跟部脂肪垫,它呈“U字型”包裹着跟骨,如下图所示,一般只要我们超过40岁后,这脂肪组织就开始退变,水分减少,纤维结构变性;随着您个人的运动习惯,所承受的负荷过大,导致脂肪垫的厚度及缓冲效果降低。

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脂肪垫萎缩,它会造成足跟负重区域的疼痛,特别是脂肪垫很少的这类人群中,在行走、站立时会因为身体重量而出现疼痛。
4.足跟滑囊炎
在我们脚踝跟骨的位置,有3个跟骨滑囊结构,如下图所示,分别长在跟骨与皮肤之间、跟骨与跟腱之间、跟骨下方。

若是在我们行走过程中,长期反复摩擦和压迫滑囊,会导致滑囊发炎,特别是爱好跑步或打球的人群更多见。
一般在脚后跟偏内侧稍上方的位置,触摸有疼痛、硬结,看上去皮肤稍红,走路、跑步时疼痛很明显,而休息下来可缓解。
5.足周神经卡压
在我们的脚底,有两条分支神经,它们是坐骨神经下行过程中的胫神经分支,分别是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

若是有习惯崴脚或足踝骨性排列异常的人,会在内踝偏后方处出现足底外侧神经的卡压,引发跟骨结节内侧前缘的位置疼痛,临床上也称之为“踝管综合症”。

疼痛的位置多位于跟骨结节内侧前方4-5cm处,疼痛可向足底外侧放射,甚至会出现“仰脚趾”,根本没法利用脚指头发力跑步、走路,一般多见于距骨前移的人。
当然,一些患有糖尿病史的人,也会因为长期反复的血糖不稳定,出现糖尿病性肢端缺血性改变;造成脚底的皮肤温度低、感觉麻木,呈典型的“套袜样”分布。
6.痛风
目前,发生痛风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一般多见于30-45岁左右,男性居多;若是当尿酸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大脚趾关节、脚踝、脚后跟等部位疼痛。

但是有一部分人会忽略这个问题,前久遇到一个本院的主任,它就是大脚趾下方疼痛,走路都一瘸一拐的,还想着是自己锻炼时,蹬动感单车扭到了,最终让他去检查,结果是痛风所致。

如何应对呢?
可能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治疗,但您要清楚,若是自己脚底出现疼痛,都没有搞清楚是什么问题,谈治疗就没任何意义。
首先,您可以根据自己疼痛的位置,对应科普文了解自己的情况,然后到医院就诊,一般足底筋膜炎、扁平足、脂肪垫炎、踝管综合症、滑囊炎可以首选看康复医学科,而痛风最好选择风湿免疫科。
1.足底筋膜炎和扁平足的处理
这两种疼痛,在康复科治疗时,大原则是从足踝力线入手,找出问题后,给予调整以及针对性地强化锻炼。


2.脂肪垫炎
最重要的是量身定做一双矫形鞋垫,减少足跟的直接负荷;同时注意日常活动中,不宜久站;尽量穿宽松或软底的鞋子。

3.滑囊炎
可以到康复科选择冲击波治疗,然后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穿跟高的鞋子,经常对小腿和脚底的肌肉、筋膜进行拉伸、放松。

4.踝管综合症
可以到康复科进行针对性评估后,给予手法处理,比如距骨前移的手法调整、胫距关节的手法松动或胫神经的手法松动等。
5.痛风
这个问题,只有选择风湿免疫科,在专科大夫的建议下,用药治疗;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注意和约束自己的饮食习惯,高嘌呤的食物尽量不吃。

总结
对于跟痛症,由于病因复杂、繁多,经常被忽略或误诊;我们只有多了解原因,找出问题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治疗,不然就会变成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