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古罗马历史学家
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塔西陀(PubliusCorneliusTacitus,约公元56—120),是罗马帝国时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演说家,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
他大概出生在山南高卢或那旁·高卢,父母情况不详。有的学者根据老普林尼的记载,推断塔西陀的父亲为骑士
塔西佗是什么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塔西佗陷阱指的是什么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
后被引申为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塔西佗陷阱”,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塔西佗陷阱”是个非常危险的现象,特别是在政治社会治理中,因为一旦陷入这个陷阱,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就会丧失,而且你说的越多、做的越多,信任丧失得越彻底,最后会发生什么不难得知。
历史上很多王朝解体,原因各个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丧失,也即是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的价值:
从心理层面上讲,“塔西佗陷阱”之所以能够引起反思,并非是其表面陈述符合因果报应常理的部分,而是陷入困境后,“好人也没好报”的这部分。
也就是即便做好事或者好政策也都无济于事,会在危机应对的当下或者危机应对政策实施中受到大众的否定甚至抗拒,这才是“塔西佗陷阱”最糟糕、最要警惕的情况,如同陷入泥潭,越挣扎越不利。
这种困境中的无力感和严重的心理失衡,正是心理学上的社会“认知失调”现象,它促使人们要去认真面对、深度思考,以期获得超越性的思维,防患于未然或稳妥地脱离险境。
塔西佗有什么贡献 如何评价塔西佗
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比较著名的有李维,塔西佗等,我们首先说一下李维,全名提图斯李维,他学识渊博,无所不知,是古罗马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他的史学成就是创作了《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也就是“李维罗马史”,这不著作他耗时四十年,目的是歌颂和弘扬罗马的伟大和彰显其祖先的丰功伟绩,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是罗马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记载。
李维的史学思想:是想通过自己来记录和叙述罗马的历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他的思想受到希腊思想的影响,所以呀所表达出的思想是重视思辨的希腊思想和重视经验的罗马思想相结合的。这个成了罗马史学传统的重要特点。
第二个我们说一下塔西佗,全名普布利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他也是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并且他继承和发展了李维的历史学成就和传统,在罗马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塔西佗的史学成就《演说家对话录》《历史》《编年史》等等作品,主要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的描述和揭露,带有些许的伤感。
塔西佗的史学思想:他曾提出“抽离自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这也是塔西佗对史学认识又更进一个高度。他在追求真实的情况下来记载,很直接的指出以前史学中的弊端,直白的抨击社会的黑暗。无情的揭露了专政体的罪恶,谴责君主的昏庸和残暴,揭露了元老们在君主面前的吹捧献媚,还有当时社会风气的衰败。
塔西佗表现出来的认识与实践,理性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人是理性和情感合二为一的,她说提出来的客观主义治史原则是历史学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大陷阱是指什么?
目前塔西佗只有5部作品的大部分片段存留下来,成书年代只是估计:
《阿格里科拉传》(De vita Iulii Agricolae) 《日耳曼尼亚志》(De origine et situ Germanorum) 《对话集》(Dialogus de Oratoribus) 《历史》(Historiae) 《编年史》(Ab excessu divi Augusti) 《历史》只留存下五卷,第五卷只保留下26章,全书可能有12卷或14卷。保留下来的部分从公元69年选举皇帝加尔巴去世开始,到70年,第五部有一部分写到犹太人起义,是当时罗马人如何看待犹太人的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记录。这部书可能应该写到96年9月18日弗莱维尼斯王朝结束。
《编年史》是塔西佗最后的作品,从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写起,可能应该到68年6月尼禄去世,和《历史》衔接上,应该有16卷,但目前第7到第10卷已经不存在,第5、6、11、16各卷也有缺失。第16卷只保存到66年,后半卷缺失。奥古斯都以前的历史是否塔西佗另有专著也不得而知 。
《日耳曼尼亚志》是一部人种学的著作,描述了罗马帝国以外的日耳曼民族的情况,开始27章他们一般的法律、风俗、地理情况,接下来从最接近罗马帝国的部落起,分部落介绍到波罗的海沿岸。他特别描述了日耳曼部落的淳朴道德和原始的陋习。
《阿格里科拉传》(大陆译作《阿古利可拉传》)写的是他岳父的一生,由于阿格里科拉曾担任过不列颠总督,这部书中用了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古代不列颠民族。和《日耳曼尼亚志》中的一样,他利用这些原始人的淳朴反衬罗马人的贪婪和腐化,雄辩地反对罗马的贪得无厌。
《对话集》究竟是什么时候写的并不太清楚,可能是在《阿格里科拉传》和《日耳曼尼亚志》以后,而且一直是和上两部书装订在一起的,但这部书是否是塔西佗写的还有一定的疑问,和塔西佗其他的书风格不太一致。这部书是“献给法比乌斯·尤斯佗斯”的,由此可以推算出出版日期,但无法确定写作日期。
塔西陀定理讲什么?这个定理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
一、塔西佗陷阱
著名的政治学定律“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二、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修昔底德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三、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2006年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意为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对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介绍说,陷入“陷阱”的国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既丧失了与低收入、低工资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也没有能力同发达经济体在高技术创新领域展开竞争,经济无法由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资源能源类自然禀赋向依靠高生产率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变。
扩展资料:
应对策略
一、塔西佗陷阱
公信不立,患莫大焉。有媒体评论指出,当前,我们亟须正视“塔西佗陷阱”现象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全方位重塑政府公信力。在制定政策时,了解群众所盼、所忧、所急,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使决策更加顺民心、合民意;
在开展工作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做表面文章,诚心诚意惠民生、办实事;在评估成效时,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让群众不再莫名其妙“被代表”;在回应群众质疑时,不推诿、不逃避,厘清责任并勇于改正,树立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二、修昔底德陷阱
2015年9月22日,国家总书记在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愿同美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多一 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战略误解误判。
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三、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避免陷入这一陷阱,国家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过一系列措施。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国家总书记表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而在2014年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国家总书记要求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推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样是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他强调当下中国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倚重消费拉动。
参考资料:
人民网-图解:国家总书记提过的三个“陷阱定律”都是啥?政府公信力陷阱叫什么
①、当一个政府或部门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②、塔西佗生活在一个文网日密、但时张时弛的 政治环境里,共和与专制、求实与实用的思想因素此消彼长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对社会进行全面彻底的控制,实用史学随之得以迅速发展。塔西佗亲身经历了弗拉维王朝诸君主的暴政,切实感受到了思想专政的恐怖,亲眼目睹了当代罗马史学的腐败(即一味地为当朝元首唱赞歌)。作为共和制度的拥护者和古典史学传统的继承者,他对专制统治和歪曲历史真实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同时他也发现:以往罗马史学中之所以存在着"失真"现象,其主要关键就在于史学家的主观情感(如个人的爱憎好恶以及偏私之见等等)。因而他认为,史学家如果要想为子孙后代负责,那就应该摒弃个人情感、始终保持超然中立的客观立场。另外还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当塔西佗开始撰写历史著作、并提出这些客观主义治史原则的时候,恰逢政治环境变得相对宽松的时期,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我们在这一时期里可以按照愿望去想、按照心里想的去说了。"因此,这种外界环境也使得他有可能对以往的史学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法律分析:无论在哪个国家,政府公信力都是需要下大力气去建设和维护的。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处理方式受到社会关注,也是正常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近年来一个概念时常被人提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这个词来源于古罗马执政官塔西佗所著历史书中的一段表述:“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按照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理解,所谓“塔西佗陷阱”,就是当政府丧失公信力后,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会认为它是在说假话、做坏事。有不少西方媒体喜欢在评论中引入这种说法,并将矛头指向政府。当然,要求政府改进治理方式是正常的,但是任何矛盾都不可能只有一个方面。政府公信力问题也存在多种复杂因素,很多时候并不是政府尽力做好了,群众就一定会认同。这也与社会观念、大众共识、媒体引导有很大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 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