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主要著作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还有《老子注》、《庄子注》、《福禄论》等等,为中国的中医发展做了很突出的贡献,其中一部巨作《千金方》是中国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临床医学百种全书,外国人看到之后都忍不住惊叹中国的中医知识和技术,还称之为“人类之至宝”。
孙思邈还创造了《名堂三人图》,后来他又开始研究和美容有关的药物,美容药研发成功之后,他便将美容药推向了社会大众是视线内,为现代的美容医学技术做了伟大的贡献,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孙思邈冥思苦想的想出了喂奶牛吃药草的办法,这样人喝了奶牛挤出来的牛奶,有益人的健康,同时,孙思邈也是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的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自到民间向人们虚心讨教学习,并且还收集了民间的各种秘方的医者,孙思邈的成就使他被世人誉为药王,而这个称呼,孙思邈当之无愧。
孙思邈主要贡献
他生前的有二十四大贡献,具体如下: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7、首用胎盘粉治病
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
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 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
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3、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生年争议”目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孙思邈主要贡献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者,在医学方面的成就非常高。而孙思邈的著作也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孙思邈著作大概有八十几种,不过其中很多都已经失传了。
现在我们所能了解的主要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还有《老子注》、《庄子注》、《福禄论》等等,其他的冠名孙思邈的著作还有四十多种,但是到底是不是孙思邈所写的已经不能确定,而且其中大部分已经失传,更加不能考究作者到底是谁。孙思邈著作里面最为让后世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著作是中国古代中医的百科全书。
而孙思邈之所以成为医者,是因为他小时候体质不好,总是生病,所以他才立志作为医者。当然,孙思邈不仅仅是在医术上有非常高的成就,就是在医者的精神上也有颇多的研究,他的著作《大医精诚》不仅讲述了医术,也讲述了作为医者的精神,是两者的高度集合。可以说,孙思邈注重的不仅仅是医术,同时也注重作为一个医者的仁心,是当之无愧的医学界大家,值得后世人敬仰
孙思邈的主要成就
综合性临床医著。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经义析为93卷者,内容同。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约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卷 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 ~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 ;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1949年后有影印本。
该书第一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辨证施治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共计233门,方论5300首。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孙思邈在医学上针灸方面有哪些贡献?
著作:千金方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孙氏记载消渴能够治愈,而复发的第一原因是“不减滋味”。这就是调味品、下饭菜不要掩盖了五谷的气味。这样的养生主张可见于更早的文献:“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孙氏的主张又与《黄帝内经·奇病论》相统一:“此肥美之所发也。”近年来,对食物结构变化的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谷物对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已经被各种研究证实,尤其是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使很多人相信孙氏记载的糖尿病康复是真实的。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关注聂文涛的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和双高综合症等认识,提出《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并在发表时被合作者推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授予“改革开放30年中医药发展贡献奖”。王英博士明确指出孙思邈关于消渴证康复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孙思邈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在针灸方面,他绘制了《明堂针灸图》,对针灸的孔穴加以统一。他并且强调针药应该并用。他说:针而不灸和灸而不针,不是好医生;针灸而不药,或药而不针灸,也不是好医生,针药并用,才是良医。这种用综合治疗方法来提高医疗效果的思想,扁鹊和华佗都很重视,孙思邈则特别加以提倡。这种思想,今天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试述唐代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孙思邈的故乡是“秦地无闲草”的药材产地,他的足迹遍及该地各大名山,在实地采集、观察和检用药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注意总结药物的特殊疗效,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产地和采集季节。《千金方》中记载了133个州的519种地道药材,还在233种植物药后注明了应当何时采花、采茎、采叶,何时采根、采果。这些创造性、总结性的工作都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药王”孙思邈,他一生取得过哪些辉煌成就?
谈及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发展 我只能从孙思邈生平说起,但这是我个人的间接,有不对的地方咱们共同探讨,这是我对他在医学和医德上面的粗浅认识,希望您有更深的理解大家可以探讨一下!
第一段人物间接中间是对医学的贡献,最后是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孙思邈,出生于北周时代,生于581年,卒于682年,是个 孙思邈
百岁老人。孙思邈生于北周大统三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
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孙思邈的主要成就啊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七年级历史(人教版)
“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铅烧汞炼点丹药一七回春”。
镌刻在陕西耀县药王山药王庙大殿前铁旗杆上的这幅对联,盛情讴歌了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一生的伟大业绩。由此放眼望去,群峰突兀,古柏参天,风景优美。步入庙门,但见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碑石林立、翠树掩映、好不古朴幽雅。迎面一尊孙思邈泥塑彩像、温和端庄、栩栩如生。千百年来“药王”孙思邈的名字和他对医学的卓越贡献,传遍大河南北。
相传孙思邈曾为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的玉体康复立过功,于是才有了这“药王”的封号,其实,人们尊奉他、并不在乎其是否受到过皇家的赞誉,而根本在于他精湛的医技和崇高的医德。
孙思邈生活在隋朝至唐初,那是一个从动荡不安走向稳定繁荣的时代。人们或投身军营,在战火中追求功名利禄;或埋首经书、饱读诗文,在科举入仕的道路上追寻自己的灿烂前程。唯有那至关人人性命的医学受到了冷落,“朝野土庶,咸耻医术之名”,致使“医治之术阙而弗论”。自幼体弱多病的孙思邈不为时风所囿、毅然敲响了医学的大门。
他苦心钻研《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等医著,留意民间医技和药方,凡“一事长于已者,不远千里服膺取决”,20几岁便已颇负盛名。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先后以国子博士、谏议大夫等高官要职召他入阁,均被他一一谢绝。怀着对民众病痛的深切同情,孙思邈在医学的圣殿里苦苦求索,以实现他独特的价值追求。
在历时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中,无论是在医学理论或者临床实践方面,孙思邈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精于内科,擅长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按摩、卫生保健、食疗、老年病防治等,在营养学、药物学、针灸学、养生学和病理学上俱有建树。不拘泥于古人,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这是孙思邈一贯的思想。他把大自然的阴晴寒暑与人体的生理变化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正常运转的关键都是各要素的协调统,因而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即所谓“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
作为他毕身血汗的结晶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孙思邈在书中共记录了800多种药物、5300多个药方,其中不少特效药方至今沿用不衰,如用白头翁、马齿苋、黄连治痢疾,用含碘较高的昆布、海藻、鹿靥治疗“瘿瘤”(甲状腺肿大),用饱含甲种维生素的动物肝脏治“雀目”(夜盲症)等等;此外,他还首创“复方”,有力地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
宋朝的郭思特从《千金要方》中选出900多个常见病药方,编成《千金宝要》、且镂刻于华州公署;明朝的朱守中又将它复刻于药王山,供世人拓印抄写。据说许多人却因得碑文药方而病除体复。“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现代文学家田汉的诗句反映的不正是世人对孙思邈的感激之情吗?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是孙思邈自述其医著取名《千金方》的原因,它充分揭示出作者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医生,救死扶伤是一种天然的使命,所以应该“无欲无求”,绝不能“恃之所长,专心经略财物”;诊断治疗中必须安神定志,仔细观审各种症状,“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对待病人,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男女、美丑、是否亲友、是聪明还是愚笨,都应具有一样的同情爱护之心,不畏艰险,全力以赴进行救治;还要谦虚谨慎,切勿因偶然治好一病,就“昂首戴面”,自谓“天下无双”。
孙思邈不仅这样主张,而且身体力行。他诊治麻风病人600多例,“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即使对那些因满身疥疮、恶疾不止而“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的病人,孙思邈也耐心诊疗。不谋官,不图利,只为解除芸芸丛生的病患而奔波的孙思邈,以自己的言行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上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孙思邈对医药学的研究及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继承前代医药各家学派,发扬光大,通过实践而注入新的学术内容。医经学派研究的重点是关于医学基础理论如何指导临床实践的。孙思邈对此非常重视,在《千金要方》中系统地记载并论述了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从卷一一至卷二十为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
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其学术渊源既遵循《黄帝内经》、《难经》、《中藏经》和谢士泰的《删繁论》,又在研究整理中加入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方药,以便实用。他把咽归于肝胆,这与《内经》的说法不同,反映了他遵古又不泥古的思想倾向。在脏腑病诊断上重视四诊合参,注重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在疾病症型分类和治疗方面,自成系统。经方学派在汉唐之际主要是研究经验方,稍后也包括对张仲景经论方的研究。孙思邈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择其善者,或经验证后著录。他说:“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于是,孙思邈平生都注意收集各类医方,仅《千金要方》就载方六千三百余首。这些方剂都是他采诸群经、删裁繁重而成的,其目的在于简要实用,有些来自古代,有些采自隋唐当代,有些采自太医院或皇室档案中,相当多的方剂来自民间,如齐州荣姥方、韩光治疗肿方等等。孙思邈认为:“多从旧方,不假增损,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他在筛选治痢方时说:“古今痢方千万首,不可具载,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对少数民族有效的方剂,予以推广,对外来的方剂,使之中国化,为国人所接受并应用。孙思邈在“服菖蒲方”下自注说:“天竺摩揭王舍城邑陀寺三藏法师拔摩来帝,以大业八年与突厥主使至。武德六年七月二十三日为洛州大护德法师主矩师笔译出。”特别是那些一方治多病的效验方剂如阿伽陀圆(丸),可用于内、外、妇、儿等科五十余种病症的治疗,孙思邈尤为推崇。孙思邈目睹当时伤寒病流行,而时医又多不解疗,或乱投药物或囿于经论,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的不良医风,尽力搜集张仲景方论,直到撰《千金翼方》时才见到《伤寒论》全本,遂创分类研究经论方之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