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创业最合适?

  现在创业的人大致归两类:一种是在校期间或者刚毕业就开始创业的。他们有着一个好的idea,有着永远用不完的精力,所以他们创业,当然前提他们喜欢这种生活。比如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还有乔...

  现在创业的人大致归两类:一种是在校期间或者刚毕业就开始创业的。他们有着一个好的idea,有着永远用不完的精力,所以他们创业,当然前提他们喜欢这种生活。比如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还有乔布斯都算是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之后就已经走上了创业的道路,甚至包括北大卖猪肉的那位,还有许多现在还不知名,但是已经开始创业的大学生们。第二类是毕业之后工作五年甚至十年以上开始创业。360的周鸿祎、百度的李彦宏、创业工厂的李开复、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都属于这类人,他们在工作期间有了最原始的积累,无论是技术还是金钱,然后才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凡事最好在周期启动时候做,创业也是一样。

  那么该怎么识别周期呢?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我印象中似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人说「寒冬」来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又不提了,大家都红红火火地去过日子。

  这其实就是经济周期。

  经济上行、变好的时候,大家过得顺风顺水,有声有色,斗志昂扬;到了经济下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不涨工资,甚至开始裁员的时候,是大家感觉最明显的「寒冬」,就是经济周期中的谷底。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经济周期呢?

  这就要从经济运行的基础——信贷说起。

  农业时代的商品生产是小作坊式的,融资模式也很简单,就是自己攒钱自己投资。

  比如,有个裁缝开了个小店,生意不错,打算在另一条街上再开一家,那他会把现在这家店的盈利攒起来,作为下一家店的前期投入。

  这个资金积累的过程很漫长,但是风险很小,即使新店生意不好,或者经营不善倒闭了,并不会影响老店的经营。

  大家熟知的爱马仕,最早就是个做马具的小作坊,初代头目爱马仕本人也是个出身寒微的皮匠工人,他们家族用了近百年,才把那个小作坊搞成了稍微有模有样的大厂子,中间的逻辑就是:缓慢积累利润,然后用这些利润去扩展业务,开新的厂子、新的店铺,不断滚动,熬死同行,成为国际巨头。

  这种慢悠悠的发展速度让现在的企业看的话能急死,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是这么发展的,直到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银行业强势介入,才改变了玩法。

  工业时代的商品生产模式是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前期投入巨大,需要厂房、流水线、工人等。

  自有资金的积累很明显不适合这种生产模式,需要有大规模、更专业的融资模式。

  银行、资本市场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出皰。

  有了银行、资本市场,就意味着可以借钱了,也就是信贷。

  企业可以向别人借钱,比如发行股票、债券等从市场筹集资金、投入生产;个人也可以向未来的自己借钱,以时间换空间,比如买房贷款。

  我们熟知的德意志工业,就是银行贷款催熟的,几乎一夜之间就出现了。

  在普法战争之前,德国(那时候还没现代德国,只有一堆小国家)也是工业底子薄弱,但是等到普法战争结束,抢到了煤炭和钢铁矿之后,疯狂地增加产能,从银行贷款修铁路盖工厂发展重工业,而且开始大规模投资新科技,很快就成了欧陆强权国家。

  美国也一样,美国建国没多久就疯狂上产能搞基建,资金哪来的?基本都是到英国融的,也就是去英国国内发行债券,那时候的英国跟现在不一样,是世界资本之都,大家需要钱都得去英国人,清朝还战争赔款也得英国人贷款。

  美国人借钱修铁路,修运河,热火朝天。

  如果没有银行的筹集资本,德国和美国基本不大可能发展起来。

  用马克思的话说,如果攒够钱才修铁路,那铁路永远也修不起来。

  现代产业模式就是:先借钱,再建设,赚钱后还借款,相当于把未来的钱搬到现在用,或者说把大洋彼岸的英国闲置资金搬到美国来用。

  这也是金融最大的功能,可以跨时间跨空间配置资源。

  这样做也有个大问题,美国那些年每隔几年就发生金融危机,欠钱太多还不上,破产重组后继续去借钱。

  大家熟知的摩根财团,最早就是美国在英国的金融掮客,拿着美国的项目去英国融资借钱,将来还不上再搞债转股什么的。

  现代经济依赖信贷,但信贷是自带扩张和收缩周期的。

  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周期与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周期重合,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的上行起点一般是因为技术的进步或者出现其他巨大的需求缺口,比如美国 20 世纪的互联网繁荣、日本的家电狂潮、中国这一轮的移动互联网大爆发。

  1847 年,英国发生了一次金融危机,连大英帝国的央行英格兰银行都差点倒闭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1843 年,清朝跟英国的鸦片战争战败了,清政府同意五口通商,全面开放中国市场,那可是三亿人的超大市场啊,英国资本家都惊呆了,觉得帝国海军立了大功,竟然打下来那么大的一块市场,这得卖多少棉布啊。

  当时英国的资本利率比较低,英国资本家开始疯狂上产能,贷款开工厂雇工人买机器,机器厂商也觉得是一个机会,也贷款买车床买钢铁生产机器;而且因为天量的原料要运输,当时甚至发行股票修了铁路。

  一时间,似乎整个国家每个人都赚了钱,全国向荣,迎来了一波新的红利期。

  但是到了 1847 年,短短三年,就发现出了问题。

  因为 1846 年发生了饥荒,英国政府得拿钱去买粮食,彼时的粮食大户美国和法国,都趁机拉高粮价。

  英国政府没钱,就只好去英格兰银行贷款,银行借钱给政府买粮食,就没钱贷款给资本家。

  为了加快资本家还钱,银行还收紧银根,提高利息了。

  这下出大事了,因为投资的工厂还没开始盈利,银行就不给贷款了,这些厂子都搞了一半,一匹布都没生产出来呢。

  银行断了血,只好破产倒闭,遣散工人,资本家赔了个底掉,工人也大规模失业。

  而且这些厂子欠了银行一屁股钱,根本还不上,那时候的货币是金银,没法印钞,导致英格兰银行差点倒闭了。

  一个国家的央行差点倒闭,你听说过这种事吗?

  当然了,就算没这次饥荒,英国这一轮大泡沫也得破灭,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清朝的人民根本不买英国人生产的睡衣、睡帽、燕尾服,而且很快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就更不买了。

  美国人当时比较机灵,把握住了市场,发现清朝当时战乱不断,最需要的是武器,卖枪赚了不少,比如大家熟知的罗斯福家族,就是从对清朝卖貂皮、西洋参和枪炮贸易起家的。

  这个西洋参比较有意思,美国人把那玩意儿当萝卜使,煮牛肉的时候偶尔放,后来发现清朝对它的需求比较旺盛,就拉中国来了。

  经济周期也没饶过美国,等到清朝打完仗了,不需要那么多枪了,美国企业又跟着倒闭了一大堆。

  不过罗斯福家族已经改行去做房地产和金融了。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也就可以明白经济周期了。

  经济处于上行阶段的时候,也就是出现需求,或者技术进步,一切看上去向荣,大家都看好市场,觉得会一直增长。

  企业会冲动借贷,扩大生产。

  大企业的借贷途径比较多,可以向大银行借钱,也可以发行股票、债券等。

  中小企业可能会向民间金融机构借钱。

  资本市场也会冲动借钱给企业,因为他们认为借贷出去的钱都能连本带利地收回来。

  企业有了钱,会扩大生产规模,给员工加薪,雇更多的员工,搞得有声有色。

  这样员工手里有了钱,也就有了消费的欲望,买房、买车、买奢侈品,需求增加进一步刺激供给,企业借更多的钱,扩大再生产。

  个人买车、买房贷款,企业借贷扩张生产等一系列操作下来,自然会产生大量的杠杆,整个社会的负债率都上升,也就是泡沫产生了。

  在 1989 年年底之前,日本房价和股市在低利率刺激下疯狂上涨,直到 1989 年年底,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疯狂原始人」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长。

  他上台后日本五次提高利息,终于在 1990 年 8 月,日本的利息由超低的 2.5% 飙升到了 6%。

  这下出了麻烦,股市和房市都被断了货币供应,没人接盘了,涨不动了。

  随后急转直下,速就崩了。

  家庭是这样,企业也是一样的。

  市场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利率上涨、需求下降、产品降价,都可能会让企业的利润赶不上利息,这时企业只能裁员,砍掉利润率低的业务等。

  不管是家庭被迫卖掉房子,还是企业被迫砍掉生产线,不仅会让个人和企业的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而且会让悲观的情绪速蔓延,使得整个市场的预期从观变成悲观。

  你看到「×× 企业准备裁员」的新闻,是不是也会默默地把旅游计划暂时放一放,以防哪天领导暗搓搓地把你拉到了「待定」名单里。

  「9·11」之后,美国为了提振经济,把利息降到了接近零。

  这种情况下,大家肯定是抓紧时间买房、买车、买吉娃娃,企业肯定扩大再生产,银行也会尽量多往外出贷款赚利息。

  大家都在贷款买房,房价一直涨,没买房的人看着房价一直涨,也憋不住赶紧去贷款买房。

  全社会买房,等到美联储一拉高利息,立刻有一大堆人还不上贷款。

  贷款断供,银行拍卖房子,房价进一步暴跌,加上美国巨大的金融衍生品挖出来的坑,引发了次贷危机。

  前几年,某人计划用几十亿收购某家传媒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其中本金只有几千万,杠杆达到了五十多倍,一时间火遍各大媒体。

  最终,这次收购被叫停,该资本大鳄也被禁市。

  当初的这个人本和资本界无关,如今竟然成了资本大鳄,这个转身真是让人有点措手不及。

  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大佬才能皩游戏。

  普通人买房贷款,首付一般是 30%,也就是三倍多杠杆,这可能已经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能用到的最高的杠杆率了。

  如果通过信用卡套现,倒是也可以凑到十倍以上杠杆,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敢这么玩。

  这也是大佬和普通人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差别,富人敢这么做是因为:

  现在各国的利率都很低,欧盟的利率接近于零,日本的利率也是零,而且各国每年都会增发货币,保持通货膨胀。

  因为,一定的通胀率有助于经济发展。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事整体没什么影响,主要的问题是存在银行里的钱没什么利息了。

  利率高的时候,普通人还可以把钱放在银行里赚利息,买一些保险来抵消通胀;利率低的时候,这么做效果就很差了,当然手里拿着现金更不行。

  而且普通人的资金成本很高,如果你想开一家超市或者饭店,或者有个不错的想法想要创业,几乎是没有可能从银行贷到钱的,只能靠自己的积蓄,或者从亲戚那儿借钱,厉害点的人能够拿到风投。

  对大佬来说,低利率却是一件爽得不得了的事,这意味着市场上有很多资金,而且成本极低。

  当你是大佬,有很多优质资产可以抵押的时候,会发现从银行贷款、从市场筹集资金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而且优质资产越多,违约概率越小,议价能力就越强,利率还会比别人更低。

  拿到大笔资金以后,大佬们可以投资股市,搞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投资房地产,把价格炒高以后再转手卖掉,赚差价;可以动辄几十亿、几百亿收购竞争对手;也可以控股一家经营不错的公司,炒高股价,然后卖掉,依旧是赚差价……

  巴菲特可能是这些年被大家分析得最透彻的一个人了吧,但是分析透了大家依旧没法像他那样玩,为什么?资金成本。

  你懂得再多,也没法用巴菲特那种套路运作。

  比如,2008 年的金融危机以后,不需要是股神也能知道股市差不多已经触底,之后就等反弹了。

  如果是散户,要不已经血本无归,要不也不敢赌上自己的血汗钱,也就股神这样的人可以抄底了。

  普通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超额、低成本的资金,怎么抄底?

  巴菲特的小窍门就是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公司能拿到巨量的廉价资金,然后用这些廉价资金去做各种投资。

  整体而言,赚小钱有无数的门路,却没什么固定套路;赚大钱有明显的套路:

  一、核心城市核心区的地产,只要城市发展,这类型的地产就会一直升值,这件事这些年大家也都感觉到了。

  二、前沿技术公司股票,大家如果关注美股,这一点感受会非常深,而且巴菲特也长期持股微软和苹果。

  中国人经历自由市场经济时间较短,体会不深,不过大家看财富榜的时候已经能看到了,当前靠前的那些人基本都是地产大亨和科技新贵。

  欧美人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思路非常成熟,对这些事都得心应手。

  如果有海量廉价资金,他们基本想也不想就会去走这种路线。

  而且不止大富豪运作这个,普通老百姓也有运作得特别好发了财的。

  2008 年时候,我认识不少北京人疯狂买房。

  大家现在谈起来都很感慨,那时候北京房价低,可以随便买。

  但其实回到当时,你就不这么想了。

  那时候房价倒是不高,但是老百姓手里也没什么钱,想买房就得借钱。

  我见过两口子在过户大厅过户的时候那个女的哭得就跟那啥了似的,一打听,他们家买了望京的房子,一个月六千房贷,两口子月收入加起来五千。

  2008 年那会儿收入跟现在没法比,一说起来买房她就哭,说是没法活了,但她老公坚持要买。

  当时那些买房的人怎么想的呢,哪来的钱?他们很多人去过美国和香港等地方,知道大陆房价在当时低得离谱,到处借钱买房,承担巨大的杠杆和债务,然后一战定终生。

  但是,如果能重回 2008 年,很多人其实还是没法玩。

  一方面对未来不确定,另一方面普通人也借不到那么多钱。

  这个世界上最郁闷的事,就是重来一次还是输家。

  这倒也不丢人,大部分游戏的结果都跟初始条件有关。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 发表于 2023-05-25 14:12:34
  • 阅读 ( 97 )
  • 分类:生活难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青年共读会
青年共读会

390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