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到出行是一家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定制运输服务提供商,曾经在市场上一度备受瞩目。然而,近年来,易到公司陷入了一系列经营危机,引发了大量争议。2017年,由于公司资金链断裂,易到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导致员工工资无法支付、车辆违约及用户难以叫到车的问题频发。不过,随着顺风车问题的解决以及2018年获得战略投资者的支持,易到逐渐走出困境。目前,易到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恢复势头,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重回市场竞争之中。尽管曾有风波,但易到依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相信未来易到会以更加饱满的姿态回归市场,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
一:易到现在怎么样了?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非滴滴出行莫属。此外,该行业中还有首汽约车、嘀嗒出行、曹操出行等黑马,市场竞争激烈。在它们之前,有一家企业是国内网约车的鼻祖,它就是易到用车。
易到用车于2010年在北京创立,是全球最早的网约车平台之一,服务覆盖北上广深等国内外近两百多座城市。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易到曾一度占据国内智能用车80%以上市场份额,拥有超四千万用户和六百万车主。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大,易到更是两度卖身。目前其发展更是陷入停滞状态,面临一系列困境。而这里,也不得不提到易到创始人周航的创业史。
周航早年大学还没毕业,便来到北京进入舅舅公司打工,销售音响器材,在经营过程体会到了赚钱的魅力,这也为他日后创业埋下了伏笔。1994年,他拿着亲戚给的五万元启动资金,和哥哥一起开始了创业之旅。仅用了一年就赚了数十万,不由让他产生了赚钱太容易的想法。
由于之前太过顺利,于是开始大肆扩张。然而,在毫无章法之下,公司很快就陷入亏损泥潭,也让他年纪轻轻就背上了几百万债务。最艰难的时刻不仅欠着房租水电,还被债主拉着训话,这样的日子让他觉得暗无天日,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两兄弟相互打气,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后来公司起死回生,一跃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音响公司。2000年左右,公司已一年进账两三千万,数年后周航便实现了财务自由,到海外定居。
2010年,周航再次回国,正式创立了易到用车。彼时,滴滴还未成立,优步也没进军中国市场,易到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很快就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风光无限。并且,公司受到各大投行的追捧,先后获得了不少资金,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然而好景不长,滴滴、快的先后成立,为了尽快获得市场份额,两家公司对用户和司机进行巨额补贴,由于背靠腾讯、阿里,两者都不差钱。
而随着两家公司用户数量大幅增长,作为业内龙头的易到,始终坚持高品质专车的服务理念,但价格相对昂贵,并未参与这场疯狂的贴补竞争。用户流失不可避免,市场份额也在逐渐下降。2015年,滴滴、快的结束了持续一年多的烧钱大战,两家合并后,滴滴出行进一步壮大,超越易到用车成为国内市场名副其实的第一。加上后来滴滴又合并了优步中国,成国内网约车的寡头。
同年,乐视以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易到70%的权益,成为后者的实际掌控人。不过乐视的入驻不仅没能挽救易到,反而加速了它的没落。次年年底,乐视被爆出资金危机,自身不保之下,也把易到卷入其中,令其一度传出资金链断裂的消息。
2017年,因为一系列原因,周航等三位创始人集体辞职,此后易到用车被韬蕴资本接手。遗憾的是,韬蕴资本不仅没能让易到用车再次翻身,其自身因为耗费大量资金去挽救易到,企业也陷入“停摆状态”。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易到负债已达到34亿。
今年3月,易到用车表示会积极自救,不过随后就爆出大规模裁员,可见其发展已经非常艰难。再加上频频爆出的专车司机维权事件,易到的危机显而易见。而其两度卖身,从辉煌到没落仅用了数年时间,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二:易到还在运营吗
易到用车已经找不到客服,申请退款免谈。易到用车,由于采用骗术运营,已濒临倒闭。现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让客服耍无赖,车主不提现,用户不退款。“钱包”中明明有购卡金额90多元,现已叫不到车,要求退回购卡金额。客服就是不答应,耍无赖说,退款就要扣除以前叫车用过的优惠款共计300多元。那么这就等于说用户不仅没有余额可退,还等于“欠”他易到200多元了。强烈谴责易到老总的骗子嘴脸!
三:易到现在还有吗
私自将消费者账户内余额清零
司机工资无法提现
......
日前,黑猫投诉平台有不少
关于易到用车平台的投诉
1
投诉:“钱包”余额清零
北京消费者王伟向笔者反映,2016年他在易到用车陆续充值了3000元,因为当时有“充一百送一百”的优惠活动,所以账户上的余额有6000元。这两年,他打车陆续花费了2000元。去年下半年,王伟发现易到用车将其账户余额分成两个“钱包”,一个是购卡金额,即在平台上充值的金额,另一个是赠送金额。购卡金额显示还有1000元,赠送金额则有3000元。
今年5月底,王伟忽然发现自己账户内两个“钱包”的余额都已被清零。随后,王伟将此事反映到黑猫投诉平台。
易到用车对此回复称,是因为“之前活动赠送金额部分设置有效期为一年,到期后未使用部分将会自动失效”。
易到用车回复消费者
王伟对这样的解释很不满意。他说,当时充值的时候显示长期有效,如果知道有效期只有一年,自己不会充那么多钱。而且,如果真的如商家所言,赠送金额一年有效,为何两年多后才取消?为何把充值金额也清零?王伟见易到用车未回复其上述补充投诉,拨打12345热线投诉。随即,易到用车将剩余的1000元充值金额返回到了王伟的账户。到了第二天,易到用车平台便显示网络异常无法登录,在线客服和 *** 客服均无法联系。
2
调查:账户退款障碍多
调查中,笔者了解到,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遇到了和王伟同样的情况。易到用车在回复用户“彭一真-only”的投诉中解释道,赠送金额有效期为一年,至于将用户的充值金额清零是系统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建议用户耐心等待。“彭一真-only”在补充投诉中要求易到用车拿出有效文件,证明当时的确告知消费者赠送金额有效期为一年,未得到回应。
广东消费者池女士告诉笔者,2017年易到用车做优惠活动时,她充值了3000多元。此后,由于长时间内都无法打到车,考虑到卡内还有5000多元余额,池女士于去年向易到用车申请退还充值金额。易到用车表示,充值金额一旦使用过就不能退还。
池女士卡内余额,其中购卡金额2444元,赠送金额3337.22元。
今年4月9日,池女士又重新申请,经易到用车客服核实后,可退还金额为2444元,并承诺在30个工作日内退还。但是直到6月,池女士也没有收到退款以及来自易到方面的任何解释。
池女士与客服协商退款的聊天记录
易到用车的司机唐建忠告诉笔者,去年8月,他在平台就无法提现工资了,至今仍有1.5万元被扣。其他地区的司机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很多司机不敢继续在易到用车接单,所以才出现了消费者在该平台打不到车的情况。“消费者的每一笔打车费易到用车要分走35%,司机本身赚的也不多,平台不仅一直拖欠工资,还要求司机体谅理解。”唐建忠说。5月15日,易到用车下发通知,司机可以在10日内分批提现。10天过去,唐建忠依然没有领到工资。
该司机表示他近期申请提现的2000多元一直未到账,而平台总共拖欠工资1.5万余元。
5月26日,易到用车已无法登录,客服 *** 均无法接通。唐建忠怀疑是易到方面屏蔽了司机端。
APP上已经联系不到客服。
3
进展:客服热线已停用
据了解,易到用车曾在黑猫投诉平台集中回复过关于用户余额清零的投诉,前期解释为“系统升级引起的失误”,后期回复为“平台服务器受到攻击,技术人员正在努力抢修”。
5月27日,易到用车在微博发文,指出5月25日夜间至26日凌晨,平台服务器遭到连续攻击,核心服务器被入侵,大部分服务功能受到波及,平台已经报警并进行修复工作,请用户予以理解和体谅。
不少用户在微博下留言,表示易到用车这是在“骗人”“自导自演”。有用户要求易到方面出示相关证据证明的确是由服务器被攻击所致,但未得到回应。
近日,笔者拨打易到用车的客服热线,被自动回复告知“当前服务号已停用”。6月5日,笔者发现易到用车可以叫车,但是联系在线客服时,却显示“客服不在线,系统将自动断开会话”。
昨日(6月17日)下午,易到用车官方微博再次发文称“由于黑客造成的破坏巨大,要完全恢复正常还需要时间”,并公布了新的临时客服 ***010-86393111分机号823。
专家
观点
余额不退涉嫌侵权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律师认为,易到用车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当时告知了消费者赠送金额一年有效,如果消费者所言属实,易到用车清空赠送金额属于单方变更合同内容,是违约行为。另外,作为商家给予的优惠,易到用车有权将赠送金额单独列出来,也可以在用户消费时优先扣除充值余额,但是要在合同中进行明确的约定,在用户明白且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易到用车一开始便把两类金额放在一起,没有对此进行相应的规定,后来又自行划分,属于单方变更合同。
赵占领说,消费者在易到用车充值金额相当于单用途商业预付卡。
《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记名卡不得设置有效期;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发卡企业或售卡企业对超过有效期尚有资金余额的不记名卡应提供激活、换卡等配套服务。
据此,对于充值金额,易到用车不能冻结或者清空。同时,预付款和押金性质不同。用户一旦不愿意接受公司的服务,公司必须退还相应押金。但是预付款需要和商家协商退款。如果商家不同意,不能强制退款,除非有法定的理由或者约定的理由。比如,企业倒闭了或者无法提供服务。易到用车目前经营不善,不能给用户提供正常的用车服务,用户可以要求解除合同。易到用车同意退款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附加条件,比如只退充值金额,不退赠送金额等。如果易到用车停止经营或者破产的话,按照规定需要退还消费者的预付款。但是,易到用车目前面临着资金困难的问题,需要走破产清算程序,先支付员工工资,再缴纳税款,最后用户、司机作为公司的债权人,可以按比例清偿。
有关专家表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经营者存在违约的情形下,消费者可以解除合同。如果经营者不允许解除合同,就有强制消费之嫌。如果账户余额不能用也不能退,经营者就有侵占消费者财产之嫌。消费者可以收集消费凭据、存底、手机截屏等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
笔者/姜鑫
监制/何永鹏 田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