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意思 里仁为美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出处:《论语·里仁篇》

扩展资料:

关于个人成长,孔子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外部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他就居住的环境的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所谓环境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孟母三迁”就是环境塑造人的一个典型故事。孟子很小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也没有改嫁,家境比较贫寒。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母子住在一处墓地旁。后来,母亲看到孟子和邻居的小孩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

她觉得这样对孟子的成长不利,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上,可是孟子又学商人卖东西的样子。孟母知道后,再次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孟子看到学校里的人守秩序、懂礼貌的样子,也跟着学了起来。孟母看到后非常高兴,就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孟子之所以能成大儒,可以说与他生长、学习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640ac7e571d98.jpg

里仁为美的现实意义

感悟是:

我们身处社会,一直在不断努力的追求进步。然而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可以做出选择。就像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样,我们需要为自己选择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优秀、品行良好的人在一起,吸收他们好的行事作风及聪明才智,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居住的地方没有仁德的人,那你怎么能获得智慧呢?”

扩展资料

里仁为美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另译为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美。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里仁为美

仁者安仁

意思是: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里仁》第2章。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扩展资料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共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在第2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知者利仁的意思

意思是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即仁者安心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作品《论语·里仁篇》。

原文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白话译文:“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扩展资料:

《论语》中孔子对人(不包括被统治的“民”)大约可以分为四类:

1.“圣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6.30》),“修己以安百姓”(《论语14.42》),尧、舜之类。他们不仅“立德”而且“立功”,帝王级别。

2.“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6.30》),“修己以安人”(《论语14.42》)。《论语》中所谓“仁者”唯微子、箕(ji一声)子、比干、伯夷、叔齐、管仲六人。他们的特点或“立德”或“立功”,大臣级别。

3.“君子”(“士”)——孔子办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大约可以理解我们今日所谓的知识分子。

4.“小人”——“小人”相对于“大人”而言时,是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相对于“君子”而言,是指人品卑鄙的人或是见识短浅之人。

“安贫乐道”是孔子心中“仁者”的基本品质之一。“安贫”既是“久处约”,“乐道”就是“长处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子曰苟志于仁矣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原句: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出自《论语.里仁》。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节选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 发表于 2024-07-24 06:36:58
  • 阅读 ( 189 )
  • 分类:行业新闻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爱飞扬信息科技
爱飞扬信息科技

381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