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现象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下,与其固有频率相近的另一个物体也开始共同振动的现象。它是一种频率相匹配的相互作用方式,通常表现为共同增强或共同削弱的振动效果。在共振现象中,外界的小幅周期性激励能够使物体达到极大振幅,而不同频率的激励则几乎没有振动效果。共振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琴弦共振、声音共振、电路共振等。深入理解和控制共振现象对于优化工程设计、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共振现象也会引发破坏性后果,如桥梁的共振振荡导致倒塌等。因此,对共振现象的研究和应用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共振是什么意思
共振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称之为共振频率。在共振频率下,很小的周期振动便可产生很大的振动,因为系统储存了动能。当阻力很小时,共振频率大约与系统自然频率或称固有频率相等,后者是自由振荡时的频率。
自然中有许多地方有共振的现象如:乐器的音响共振、太阳系一些类木行星的卫星之间的轨道共振、动物耳中基底膜的共振,电路的共振等。
扩展资料:
古代共振的运用
实际上,中国人对于声音共振的运用,还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早在战国初期,当时的人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共鸣器,用来侦探敌情。《墨子·备穴》记载了其中的几种:
在城墙根下每隔一定距离挖一深坑,坑里埋置一只容量有七八十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这样,实际上就做成了一个共鸣器。让听觉聪敏的人伏在这个共鸣器上听动静,遇有敌人挖地道攻城的响声,不仅可以发觉,而且根据各瓮瓮声的响度差可以识别来敌的方向和远近。另一种 *** 是:在同一个深坑里埋设两只蒙上皮革的瓮,两瓮分开一定距离,根据这两瓮的响度差来判别敌人所在的方向。
以上几种 *** 被历代军事家因袭使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用上面的 *** 来侦听敌人凿地道的声音。甚至在本世纪的一些现代战争中,不少国家和民族还继续采用这些 ***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振
在物体做受迫振动的过程中,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时,物体的振幅增大的现象叫做共振.
共振是两个震动物体的频率达到一致或接近一致的时候出现的振幅加强现象
共振
在物体做受迫振动的过程中,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时,物体的振幅增大的现象叫做共振.
http://baike.baidu.com/view/74730.htm
里面有两张图片
每辆汽车都有一个共振点,共振时的车速各不相同。一般认为共振时车速越高车的质量越好。普桑100左右就出现共振,而大奔200时才出现共振。你的车把空调打开后,感觉车子抖,这不是共振,是发动机功率不足。
共振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共振现象 简单点说就是如果两个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就会产生其中一个物体振动,则另一个无须外力也可以自行振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