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莫言: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以下都是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的人,除屠嗷嗷、莫言是中国国籍,其他都是外籍华人,(赛珍珠是美国人,不包括在内)。这些外籍华人就不做一一价绍了。
资料扩展:
屠呦呦,中共党员,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莫言,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诺贝尔奖中国三个人
1,屠呦呦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2,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3,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时杨振宁为美国国籍)。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你好,你要问的是2021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人数排名是什么吗?2021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人数排名是:
1、美国,399;
2、英国,132;
3、德国,111;
4、法国,70;
5、瑞典,32;
6、俄罗斯,31;
7、日本,29;
8、瑞士26;
9、加拿大26;
10、奥地利,22。以上信息是维基百科统计得出的数据。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少的原因
诺贝尔奖设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了在自己国土上做出成绩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却有一个特别的个例——中国,至今未在自己的国土上产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二亿九千六百万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他们虽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们却已不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了。台湾科学家李远哲有幸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的成绩却不是在中国本土上做出的。欧洲一些小国,人口和国土面积还不如我国一个省大,也已有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的邻国日本仅在二战后就有9位自然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已经定下目标,要在本世纪前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成为“诺奖大国”。 而在一海之隔,有着960万平方千米国土和十二亿九千万人口的中国,别说有九位诺贝尔奖科学家,就连产生一位在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目前看来也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想。更何谈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天文数字。为什么中国本土上出现不了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我们中国人比外国人笨吗?不是!从殷商的甲骨文到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及指南针四大发明;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到我国自六七十年代以来成功发射的的“两弹一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神舟”1,2,3,4号飞船;从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到世界上第一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阳阳”顺利降生;从“银河”、“曙光”超大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到中国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CPU “龙芯”的诞生,都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智力并不比其他民族差。是我们国家不重视科教事业吗?不是!从我国实施的“863计划”到“最高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的设立,无一不体现出国家对科技、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那为什么至今中国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对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科普教育落后,缺乏优秀科学家成长的肥沃土壤。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回家的上听到了一对父子的谈话。一个四岁左右男孩说:“爸爸,是树上的叶子多还是地球上的人多呢?爸爸不耐烦地说:“你这娃咋提这样的问题呢,这两个有什么可比性!”听了爸爸的一顿训斥,孩子惭愧的低下了头,拉着爸爸的手慢慢地走远了。这个孩子提的问题多好阿!是一个多么有趣的问题呀,可他的爸爸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痛加训斥。这就是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人本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儿童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多少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也许就在这一声声训斥中,放弃了想象,放弃了创造,失去了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可能。我曾经在一本介绍外国儿童生活的书中看到外国人是怎样发现、培养、发展孩子创造力的。每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大人们总会首先表扬孩子问题提得好,然后耐心地启发孩子对所提问题进行思考,和孩子一同讨论,并尽可能的给孩子一个准确的答案,引导孩子查阅有关资料,不断激发孩子去想象、去创造。孩子们便越来越爱想象,爱创造,爱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思考世界上许多被大人们所忽视的现象和问题……。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说过,“在美国,学校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不断地有新的天才出现。他们喜欢乱闯乱碰,海阔天空,除非他们认为前人的思路对自己有帮助,否则会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不同,中国是用种种考试凝固学生。” 在我国,注重灌输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笼罩神州大地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考试的成绩被认为是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成为大多孩子的主要任务,孩子也成为分数的奴隶,整天硬着头去学、去背,去争夺高分。而对高分之外的事却不闻不问。以至于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我国是“奥赛”大国,每年在各种“奥赛”中获得了许多奖项,然而,这些“奥赛”获奖者中有大成者则寥寥无几。更重要的是,许多家长宁愿孩子“高分低能”也不愿“低分高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们,以及希望自己孩子以这个模式发展的家长们,你们忘记了一点,我们国家需要的是能挑起国家建设重担的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需要一个个只会读、会记的“磁盘”!即使 偶尔有几个从大人们对创造、想象禁锢中逃出的孩子也会被创造、发明路上的艰难所压垮。现在,当我们走进大大小小的书店时,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有些书店里的书约80%都是应试参考书,甚至有些书店的招牌竟写上“考试书店”。对于在科学方面有兴趣、想购买一些科普和科技制作方面书籍的同学在这些书店里只能一次次空手而归,我已有过多次这样的体验。这样的现状会大大地限制青少年发明创造能力的发展,挫伤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积极性。偶尔有幸也会发现一二两本好书,但也会被其昂贵的价格吓退。在今天的中国,科普书籍对于渴望科学知识的孩子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城市里有科学兴趣的孩子,也许还能买到几本科普书籍,而在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农村人口中,愿花这么多钱为孩子买科普书的家长能有几个?农村孩子对科学的向往也只会成为深藏在他们心底的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一个个闪烁着创造智慧光芒的火苗就这样被周围的冷水慢慢地浇灭了。中国的优秀 科普书籍为何这样少?中国的科普作家哪儿去了?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优秀科普作家或年事已高,或已去世,大都不能再写了。年轻科普作家们的笔头多半伸向了获利丰厚的选题,能坚守科普岗位者已寥若晨星了。放弃自己职责科普作家们,你们为什么不为中国千千万万爱好科学的孩子们着想?你们为什么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着想?难道是你们不知道“科教才能兴国”的道理吗?加之许多出版社因科普书获利少而不愿出版,科普书籍当然也就慢慢少了。有些贪婪的书商们只是想方设法地赚钱,一味地在书的包装、印刷上下功夫,借以不断地提高书价。谁可曾想过,一本本、一套套标价几十、几百元的科普书籍,里面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能有多少?又有多少家境并不富裕孩子能买得起它?其实这些书是完全可以印成几元钱一册的简装本,满足千千万万个渴求科学知识的孩子的求知需要。由于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存在不足之处,国家高考选拔人才看分数,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而不断追求升学率,抓分数;家长为了孩子进入名牌高校、学有所成一味地督促孩子去争高分;学生们为了不辜负家长期望,也为自己将来找个好出路想方设法考高分。在中国学生眼里所有事情都是为着分数转,分数似乎成了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分数关系不大的课外科技活动在很多学校已经不搞了。加之科普书籍的贫乏和科普教育的落后,中国的孩子们生活在没有发明创造和科学氛围的环境中,中国孩子对科学的向往和创造的欲望就像倒在漏勺里的水,一点点的消失了。大人们也像修剪树木一样,剪去孩子们发明创造的“侧枝”,只让它向高分的“主干”方向发展。试想,一棵大树只长主干,而几乎不长侧枝,叶片稀少,这样的树能活吗?这样的“高材生”能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吗?这样的国家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吗?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没有的科技水平与我国的“人口大国”相称吗?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难道不为之感到脸红吗?在新的世纪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实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国民创造意识的增强。发达国家青少年和广大民众对科学与创造的认识不断增强。而在我国,大家总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很远,创造与我们青少年无关。
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中国人很少的原因如下:
1、中国的发展本身就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当时的中国才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一切发展刚刚开始,祖国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提供支持,特别是经济支撑和师资力量。
2、对学生的教育问题
教师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填鸭式。这种教学方法也有注定大部分孩子没有创新意识,只会死读书,一味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甚至没有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他们不会想去探求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定义,也因此错失许多思考的闪光点。
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做什么?
1、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
科学家也是从学生时期的不断探索,研究发展而来,想要获得卓越的成就,还要看青年一代。在教育方面,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试点培养,以少数作为实验。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个人的素养,也就是美好品质的培养。
2、努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就是根据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决定的。实力和技术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好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才能提高国家的实力,而国家发展了自然可以提供好物质基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