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案例说明,再枯燥的行业,也可以有“网红”的身影,关键的是你要有发现网红的眼睛,和调动有潜质成为网红员工积极性的能力。
现在的网红主要出现在服装、化妆品、旅游、母婴等行业,其主要推手是一批电商营销公司、和一些视频、音频类流量平台。尤其是像美拍、映客的兴起,极大地助推了网红的发展。
举个例子,我们以前做活动,经常会请到一个主持人,很能说,嘴没见他停过,后来他开了映客,天天在直播,连带哥们上趟医院也要直播出来,我看着奔溃的心都有服装社群营销,但这哥们做了几个月,映票积累了小10万,月收入也有几万块。这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虽然辛苦服装社群营销,但对个人来说很值。
前两天看秋叶、秦阳的《社群营销》,比较认可他们所说社群的几大特征:同好(同样的爱好),结构(优质成员、自愿加入、平等互动、规范管理),输出(知识干货、咨询答疑、信息资讯、利益回报)、运营(组织感、仪式感、归属感、参与感),复制(自组织、核心群、亚文化)。这个总结应该在国内算是很体系了。
社群最核心的是兴趣相同、有输出、社群成员间的圈层结构和交互。传统意义上的社群是成员去中心化、传播平台化、运营规范化,而以网红为中心的社群是社群领袖化、传播场景化、运营随意化。前者通常主要满足的是社群成员成长的需要,后者主要能够实现产品的销售。这两种模式没有孰优孰劣,是发展的阶段不一样,满足的需求也不同。
那社群营销究竟要跟网红学什么?
1、传播人格化
网红是传播人格化的极致表现,在做营销的时候,应该注意在传播的所有节点都用人格的方式进行传播,就像上面提的证券公司一样。
传统公关公司喜欢用大V来传播,这个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深度研究大V的属性和标签,重度垂直的大V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红”。而且大V的分类不应该是按行业、产品来区分,而更多的是按生活方式来分。比如说极客、时尚达人等。
我甚至可以断言,任何行业都能出现网红,只要是这个人是有专业性、有人格魅力(或颜值高、或能说、或会写、最次会笑也是可以的啦)。上次我在跟华润医疗交流的时候,他们就是在包装医院的医生做“网红“,这必然是绝大多数女患者的福音。
2、场景式营销
这个应该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小到一篇软文能够解决我在场景下的什么问题,大到一个产品的植入场景,比如墨迹天气那个天天傻站着的女孩,终于可以穿上某品牌的衣服了。
我想说的是在网红经济中,场景营销尤其需要人慢慢体会,比如你看一下这张照片,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
当然,还有这个!
3、究竟要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值得商榷。
我始终认为如果一个社群只靠一个领袖,那这个社群的生命力是需要被质疑的,70后会不会轻易的膜拜什么人,80、90后的注意力太容易被转移,但能够短期内把红利变现也不是不可以,就像Papi酱,如果让天天被广告商折磨,应该不是她这种性情中人喜欢的吧,如果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怎么能够做出好的节目。这一点绝对是一个悖论。
我个人更喜欢去中心化的社群,人人都可以在里面贡献力量,大家都是社群的“网红”,这个平台会因为大家的参与而更有持续性,即使其中的人批量轮换,也不会对这个社群产生多大的影响。
今天我也来做个网红,推荐一款鞋,牌子叫KEEN科恩,Uneek系列,市场价在899块左右,可以去天猫买。
这是卖家拍的照片。
这是我拍的照片。
有人吐槽说,为什么买家秀和卖家秀差距那么大。我竟无言以对。
知道包装的力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