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丨实体经济回暖利好银行改善盈利能力

剖析银行热点 编者按 近期,在“中特估”行情的带动下,银行板块日益活跃。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3%,低于2022年一季度(7.4%)与2022年全年(5.4%)的盈利增速。本期资本市场版...

剖析银行热点

编者按

近期,在“中特估”行情的带动下,银行板块日益活跃。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3%,低于2022年一季度(7.4%)与2022年全年(5.4%)的盈利增速。本期资本市场版面聚焦实体经济回暖对银行业绩的影响、银行业如何为企业纾困解难、存款利率进入低利率时代,投资者的财富应如何实现保值和增值。敬请读者关注。

20220610100822639.jpg(资料图片)

■ 张炜

近期,在“中特估”行情的带动下,银行股表现强势,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价创历史新高。这不仅得益于银行股的估值修复,也反映出市场对银行业基本面预期的改善。

据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3%,低于2022年一季度与2022年全年的盈利增速。但从市场预期来看,随着宏观经济回暖以及净息差收窄势头有望止跌企稳,商业银行全年净利润增速将回归稳健增长水平。

01.

今年经济反弹是大概率事件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专家、助理研究员李双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分析认为,2023年,随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渐消退,“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展望后三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为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撑,消费有望加速修复,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将发挥重要拉动作用,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效应进一步减弱,外贸进出口有望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加之中国经济仍具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的不断提高、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等优势,经济强劲反弹将是大概率事件。

“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复苏态势良好,企业经营环境改善,居民信心提升。银行资产布局将持续优化,负债成本压力缓解,盈利能力得到提升,资本补充能力有所加强,叠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房地产风险有效缓释,将呈现稳健的发展趋势。”李双建说。

“实体经济回暖能够有效约束银行坏账问题,显著提升实体经济有效贷款需求,进而稳定上市银行的业绩。”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中国经济时报说。

02.

银行业具有顺周期行业特征

“银行业作为顺周期行业,与实体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经济回暖将全面助力银行业绩企稳回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一是企业融资需求回升,尤其是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高碳企业转型等领域,将为对公业务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消费继续保持恢复态势,进一步夯实个人业务发展基础,老龄消费、绿色消费以及跨境消费等面临新机遇。三是实体经济复苏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投行、理财、基金等综合经营业务将带动非利息收入增长。四是经济稳定向好显著提升银行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总体保持稳定。

李双建认为,银行属于周期性行业,一方面,实体经济回暖有助于优化银行负债端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压力。实体经济回暖将促使货币交易性和投资性需求提升,存款定期化趋势得到缓解,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回暖有助于增强居民和企业信心,增加银行信贷资金需求,提高银行收益水平。

“最重要的是,实体经济回暖将会改善银行盈利能力。”李双建说,实体经济回暖将使得企业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等业务需求增加,从而提高银行非利息收入水平。

03.

银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项挑战

对于今年银行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田利辉分析称,有利因素包括四方面。第一,实体经济复苏回暖趋势;第二,房地产等行业风险企稳;第三,“中特估”估值重塑机会;第四,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运营成本压降。而可能影响今年银行业的不利因素包括,一是人民币贷款利率走向;二是美国银行业危机;三是金融消费前景有限。

“面对新常态经济和新经济冲击,我国银行业应大力开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通过压降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田利辉说。

在李双建看来,银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项挑战,一是资本补充压力较大;二是信用风险较大;三是净息差仍面临较大压力;四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选择困境;五是银行业竞争同质化加剧。

今年对银行业较大的挑战是净息差持续收窄。据中国银保监会披露,2022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系2010年以来首次跌破2%。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称,2022年以来,银行持续下调存款利率,对银行负债成本与净息差可起到改善作用。其中,部分银行的中长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大于短期存款利率,主要是应对去年以来较为突出的存款定期化趋势。目前,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点,进一步下调的空间不大,上市银行净息差有望止跌企稳,未来可通过“以量换价”来提高收益。

打好金融“组合拳”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在2023年一季度,部分“中特估”相关板块涨幅较强,随着近期“中特估”提振估值的逻辑具有明显向银行板块迁徙的特征,银行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作为货币政策与市场之间的“连接器”,银行业需要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银行业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为更好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可采取“组合拳”的方式,让银行融资服务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

01.

畅通企业“血脉”

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广大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近年来,各家银行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普惠金融服务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

中国工商银行近年来顺应数字普惠趋势,聚焦“场景+”生态共建,依托“网贷通、经营快贷、数字供应链”三大线上核心业务,培育和打造了一批贴近市场、贴近客户、贴近需求的线上融资产品,以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小微客户纾困解难。

中国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发展普惠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有大行的重要责任。中国工商银行始终坚守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与小微企业风雨同舟,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发展数字普惠、创新服务模式,为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融资贵是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引导金融机构逐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连续三年量增、价降。

交通银行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全行战略,全行“一盘棋”统筹推进小微业务。加大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支持、畅通融资渠道、创新小微企业特色信贷产品,以不断提高融资的可得性、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交通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金额小、成本和效率要求高等特点,交通银行持续发挥数字金融优势提供线上化、场景化、智能化服务。

一是完善线上融资服务模式。依托数字化手段全面提升小微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努力扩大小微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加强小微线上产品创新。构建以“普惠e贷”线上综合融资产品为核心,支持小微客户灵活选择借款主体进行经营融资,实现抵押、信用等多种方式的自由组合。三是强化小微场景金融服务。借助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支撑,推广“线上标准产品+场景定制”模式。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一方面,各大银行仍须继续加快建立多层次银行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银行还要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优化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赋能和创新金融产品等,不断提升银行服务能力,推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

02.

打好支持“组合拳”

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5.8%,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4.6个百分点。数据还显示,一季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38个百分点。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迅速增长,小微金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导致贷款被套用、挪用等行为。针对于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查处罚力度,推动小微金融服务保持良好态势。对借款人虚构借款用途、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挪用贷款用于非经营领域,银行应及时收回、不予续贷,并将相关情况上传征信系统,提高违规成本。

“而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监管部门应设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监管要求和考核指标,引导银行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价格与节奏,保持业务发展可持续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董希淼说。

在当前背景之下,如何打好“组合拳”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将是银行未来信贷的重点发力领域。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业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为更好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业需要更多利用数字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强化信用类贷款产品研发,让银行融资服务惠及更多企业。

“银行业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多,除了贷款满足中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外,还可以通过做好支付结算以及为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应对汇率风险提供金融服务等。”娄飞鹏说。

周茂华则表示,国内经济目前处于恢复阶段,消费和内需仍偏弱,企业元气恢复离不开金融支持,银行进一步助力中小微企业,一方面,可围绕“量增、面扩、价降”继续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可对此前业务和产品进行梳理、总结,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此外,还可以加强相关业务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稳步推进数字化赋能,提升经营效率等。

存款利率下调 投资者要向权益要收益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5月份以来,多家银行集体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在多轮下调后,当前多数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3年期、5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已降至3%以下。存款利率下调必要性有哪些?对普通百姓有哪些影响?投资者如何实现财富保值和增值?

01.

下调存款利率有哪些必要性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可以缓解银行存款竞争,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今年以来,银行贷款利率普遍下降,住房贷款利率已跌破4%,而部分央企贷款利率接近2%,银行净息差承压,迫使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存款降息不是针对普通老百姓的储蓄存贷,主要针对银行同业存单、协定存款,同时,对定期存单、通知存款也有一定影响,但考虑目前通缩压力和CPI下行趋势,真实利率变化不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指出,“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引导商业银行适度下调两类存款利率,正是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的具体体现,符合央行政策导向,有助于银行压降负债成本,稳定息差水平,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存款利率仍有下降的可能。

作为“类活期”存款,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的灵活性好于定期,收益率好于活期。

《世界的人民币》作者、经济学者孙兆东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调整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自律上限有几点提示,一是存款利率在下降,有利于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预期,对提振经济、引导投资流向理财和其他市场有促进作用。二是存款利率差别化调整,大行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自律上限调整幅度与其余金融机构降幅有差别,可引导储蓄者作出差别化存款选择。但要指出的是,我国已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所以不同的金融机构的风险是有差别的。此外,存款利率的上限表述为自律,即提醒金融机构要避免“价格战”的发生。

申万宏源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下探,其中,国有银行平均净息差下行13.7BP至1.65%,8家股份制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下行13.8BP至1.95%。但商业银行的利润是准公共品,既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合理盈利水平,又不能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水平,只能对存款利率进行调整。

02.

低利率时代如何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低利率时代,普通百姓和投资者应如何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孙兆东表示,在存款利率调整后,普通百姓和投资者在追求保值和增值时,要注意储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兼顾,特别是在购买金融产品时,要详细了解和阅读产品说明书,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风险。

董希淼表示,对居民个人而言,如果资产配置中存款较多,那么收益率可能有所下降。居民应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如果希望获得较高收益,则需承受较高风险,如果不希望承担较高风险,那么应接受较低的收益。如果追求稳健的收益,在存款之外,还可以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及货币基金、储蓄国债等。

坤元基金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利率下降会导致存款收入减少,所以百姓可用低风险产品来替代存款。稳健的投资者可以配置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此类低风险金融产品来替代存款。

坤元基金相关负责人认为,债券型基金最大的特点是稳,尤其是纯债型基金大概率不会出现年度级别的亏损。在低利率时代,要在跑赢通胀的同时,实现财富稳健增值,投资者需要“向权益要收益”。通过选择优质赛道,享受产业红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

“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行业和市场的分析判断,还是投资实战经验,专业金融机构优势更加明显。”坤元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前的利率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通过专业机构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是应对利率下行的较好选择。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 习 编 辑丨邹 朵

  • 发表于 2023-05-20 22:01:12
  • 阅读 ( 133 )
  • 分类:狼性创业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i沈小怡
i沈小怡

404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