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刺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之一,以表现蝶恋花的美丽情景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追求。蝶恋花刺绣采用缠绵细致的刺绣技艺,使用丝线、玉片等材料进行刺绣,绣出了栩栩如生的花朵和蝴蝶,图案栩栩如生,颜色饱满鲜艳,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蝶恋花刺绣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传统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理念。
一:蝶恋花刺绣
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
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
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凉冠”是妇女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甚为精致。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图案 。也有绣五毒虫,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女孩身上的“ 围嘴” ,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念。忻州乡村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
旧时婴儿满月时,亲友都要绣制童帽作为赠礼。在这些刺绣中,赠男孩的以虎帽为多,分成单面虎、双面虎、狮虎合身等等。而送给女婴戴的是莲花帽、女冠等刺绣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带,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
男女结婚时缝制的方型合枕,两头绣以鱼采莲,鱼征婚配性爱。
“砌花”,是忻州一带妇女利用各种彩色碎布条布片依形连制的各种生活用品。像垫子、书包、马搭等。
“鞋垫”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礼物,常绣有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花纹。
“荷包”,有装钱、装烟等不同用途。一般情况下,“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订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
“针敝”,是供妇女插针使用的日用品。常分为上 、下两部分 ,有鱼、猪、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别致。
“粉线袋”,是城乡农村妇女们剪裁衣服用的打线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动物,绣工一般也分外别致。
“钥匙套”,是妇女外出时常常佩带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绣以各种图案,既有实用价值,又是随身佩带的饰物,绣工也多别致。
还有,每当传统节日时,忻州地界内的许多地方,也为孩子们绣制一些节日用品。
端午节,母亲为子女绣制佩于胸前背后的五谷“香袋”。
平时,还有人们绣制给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绣花、割花、砌花多种手法制作的坐饰物“坐垫”;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轿、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车衣”等等。
祭献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干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的,绣制送葬礼议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在”、“寿裤”上的刺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
二:蝶恋花绣花图
叫做云肩
云肩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故称之谓:云肩。
在京剧服装里起到不可或缺的装饰作用。
云肩是从隋朝(581-618)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它围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到清代(1644-1911)时,云肩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婚嫁时成为青年妇女不可或缺的衣饰。发展到后来,云肩多在岁时节令或婚嫁时佩戴。
云肩的形式多为“四合如意”形,也有条带状。云肩的制作一般做成两层八片垂云,每片云子上或刺绣花鸟草虫,或刺绣戏文故事。
一件精美的云肩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绣成,其工艺之精巧,令人赞叹。
云肩的绣制有各种各样的针法,如挽针、接针、滚针、松针、钉线、打子、圈金、抢针、齐针,样式也较为繁多。
三:蝶恋花编织视频完整版
清 扇套及内配“长受嘉福”扇 扇套主题纹样为“蝶恋花”,扇子上有 “长受嘉福”与“仁寿”等吉祥文字
刺绣是我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手工工艺,而满族的民间刺绣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满族刺绣
馆藏一件扇套,呈扁筒状,口略宽,无盖,口部呈如意云头形状,系红色丝绦,且有红色宝石一枚。扇套的主题纹样为“蝶恋花”,画面上牵牛花绣得枝蔓娇柔,似乎为翩翩起舞的蝴蝶舒展着自己美艳的身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在民间,女子以绣花的形式表达对幸福和美好爱情的憧憬,用蝶恋花等题材来祈喜。扇套原本不是这个生活在北方严寒草原上游牧民族传统的生活必需品,与满族传统的马上生活相左,它的出现有着较浓厚的宫廷生活色彩,应是清王朝建立后的事情。扇套内配有折扇一把,完好无损。扇子正面纸底棉布上刺绣花卉题记“长受嘉福”“仁寿”“己巳六月下浣雨窗写汉瓦文为韫之仁兄清拂,慕卢鲜民志贤摹古”。下钤白文“志贤”、朱文“慕卢鲜民”印。背面为完颜志贤于己巳中伏年临摹金代女真碑文一通。可见,此扇与扇套的年代应为同治八年(1869年)。此时的清王朝统治者腐朽没落,西方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山东重镇的青州,自然就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此扇正面上的“汉瓦纹”以及“仁 寿”“长受嘉福”字样该是其主人在这一动荡的时期为自己、为友人、为国家祈福所为。眼镜据清人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相传出自西域,明时始行于我国。”清皇室也使用眼镜,其常见的眼镜盒外面料有各种纹样的刺绣。
清 眼镜盒 正面绣大牡丹,寓意富贵如意 清 眼镜袋
馆藏的清代眼镜盒(图2)内附字条为光绪年物,其用黄色绳带系口,用珠石固定。正面图案绣以大牡丹,寓意富贵如意。眼镜袋(图3)是在红底棉布上刺绣花卉,黄色绳带系口。
怀表来自西方,进入清宫后深得帝、后及宫廷上下喜爱,因此清中期以后出现了用来装饰和保护怀表的表套。馆藏有一件咸丰时的怀表套,呈不规则菱形,正面用蓝、黄两色绣有竹子图案,寓意节节高升。荷包是最常用的佩饰,满语称为“法都”,形状 由最初简单的小袋演变为诸如腰圆式、鸡心式以及元宝式等,小巧精致,男女都用。晚清的荷包更是缀以繁复的穗饰、流苏装饰,质地以较为耐磨、美观的纳纱、缎绣、绸绣居多。“荷包”有装钱、装烟等不同用途。过去,青州满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戴荷包,男人挂在腰带两侧,女的挂在大襟嘴上。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