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何为桂子山?此山因满山的桂花树而闻名遐迩,金桂、银桂、丹桂、月桂更是样样俱全。此外,山上的2万多株桂花树,绝大多数有30年以上树龄,其规模和数量在全国高校独一无二。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组建成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等并入后,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193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到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演讲,“我和陈校长相比,自愧不如。办南开,我只是出点力。陈校长办中华,既出力,又出钱。我在北方……想到中华,就想到陈校长,中华大学有恽代英,南开大学有周恩来,这都是杰出的人才,是我们两校的光荣!”

这位让张伯苓如此盛赞的陈校长,就是在风雨飘摇、国将不国的年代里毁家兴学,创立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的陈时。陈时,1891年3月15日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他生长的年代,正是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清王朝日益走向腐朽没落的年代。许多有志之士,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感到“无游学无以与革命党人谋”,纷纷前往日本求学以寻找救国之道。1911年,陈时学成归国,他坚信“人才是国家的财富,教育是治国的根本”,反复说服父亲变卖家产,于次年正式创立中华大学。

在当时的武昌城里,还有一所成立于1903年的综合性大学——文华书院大学部(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1924年,华中大学在文华大学的校址上成立,随后陆续合并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长沙雅礼大学、岳阳湖滨大学,迎来了在几十年风雨飘摇中始终撑杆掌舵的老校长韦卓民。

韦卓民,前山翠微人(今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翠微村)。出生于茶商家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到武汉,就读于武昌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文华书院备馆。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获学士学位,被学校破格聘为大学部教师,并接受冼礼成为基督教徒。民国7年(1918),韦卓民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哲学,翌年获硕士学位。

为了把华中大学办成中国有影响力的大学,韦卓民把办学特色定位为“小规模”“重质不重量”。他认为,在中国现代化已经起步且又受到严重阻抑的情况下,华中大学应“一意讲求高等学术”,为中国培养“立德立言立功,发奋天下为雄”的高水平人才。依靠独特的教学管理制度,楚辞学家游国恩、文论学家包鹭宾等一大批顶尖专家来校任教,李约瑟博士、费正清教授、哲学家冯友兰等多次来校讲学,学校教学质量自此蜚声海内外。

随着世界局势的风云变幻,偌大的中国已经逐渐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此时的大学应该何去何从?

在选择留守抑或搬迁的关键时刻,中华大学校长陈时在日求学期间的旧相识——冈村宁次、佐藤荣作等日本军政要员纷纷发来密信,希望他留下来继续办学,日方将会为他和学校作妥善安排。陈时对此一笑掷之,“哪怕中华大学办不下去,我也不做奴才、汉奸。”更何况,陈时办大学的初衷正是为了教育救国,培养出栋梁之才,将侵略者逐出国境。

而华中大学当时可以受到国际法律保护,本不太需要担心安全问题。不过,韦卓民坚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伟业始于抗战前不久,须于战争结束后完成,所需的长期训练绝对不可中止或遭到严重阻碍”“由于战争的扩大,政府需要更多有学识的人担任不同工作。我们的愿望是在自力更生、薪火相传中供给政府所需的人才”。

1938年夏季,华中大学与中华大学开始西迁。后人从当时《教育通讯》的一则短消息上,仍然能追寻到两所大学西迁的决心与艰辛,“武昌私立中华大学和华中大学顷决定迁移校址。中华大学,已在宜昌上游后坪地方,觅定校址,该校校长陈时,日来正筹备一切迁移手续。华中大学决定移往桂林,刻亦派员前往寻觅校址。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大江南北,西迁大学陆续迁回原址。正当解放战争全面进入战略反攻时期,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领导人创办了一所为革命胜利后培养新政权建设人才的革命大学——中原大学。在迁入武汉后,中原大学开始有固定校址,下设文艺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政治学院,逐步向正规化、综合性大学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每一大行政区办一所师范学院”,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犹如三条大河,终于一齐汇入了华中师范学院(成立初称华中高等师范学校)这宽阔的海洋,由昙华林搬至桂子山新校区。1985年9月,学校万余名师生举行首届教师节暨改校名大会,华中师范学院正式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邓小平同志挥笔题写校名。

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高校。下设28个教学科研单位,有75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含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5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目前共有3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名单。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政治学、中国史4个学科进入A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含统计)等学科进入ESI前1%,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了全国排名前10。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汉语言文字学、中国近现代史、理论物理、农药学、文艺学(培育)等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这里,构建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全日制到继续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这里,走出了诸多中国教育学的领军人、数百名特级教师、30余万名优秀的大中小学教师、校长,如“大别山师魂”汪金权、“议案大王”周洪宇、“云岭楷模”梁达松、“轮椅教授”刘盛佳、“资教先锋”费宝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