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为贼什么意思 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拼音:lǎoérbùsǐshìwéizéi,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

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拼音:lǎoérbùsǐshìwéizéi,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钱穆《论语新解》:原壤:鲁人,孔子之故人。

词语辨正:

老而不死,就是害人虫吗?这句话是否有不尊重老年人之嫌?“老而不死是为贼”译作“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有违儒家“尊老敬长”思想。为什么人老了就应该去死,不死就是害人虫?何况孔子比原壤更老,岂不是说自己更该死吗?所以决不是孔子说此话的本意。

这个译文:“老了还给别人做坏榜样却不去死,这是个害人贼啊”。此译文,认识到“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孔子责备原壤叉开双腿坐着(不给他人做好榜样)的愤切之语。而不是说原壤老了就应该去死,不死就是贼。

所以意译作“老了还给别人做坏榜样却不去死,这是个害人贼啊”,这样就指明了孔子的本意,即:人老了更应该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丝毫没有不“尊老”的意思。

640bd38bf17e6.jpg

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经常被年轻人用来骂老年人,但这句话的原意,究竟是不是骂人的?还要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等诸多方面,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是个人名,姓原名壤,鲁国人,是孔子的老朋友,也可以说是发小,从小就在一起玩的伙伴,他的学术思想和孔子的思想是大相径庭,很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两个人的交情,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原壤夷俟”的“夷”是踞的意思,踞是指他的坐姿,他坐在地上,两只脚张开,膝盖弓起来,看起来就像一个簸箕一样,这叫踞,样子很难看,很不合礼仪规矩,很没有礼貌。这里的“俟”是等待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孔子带领学生去拜访原壤,他不但没有出门迎接客人,还像个簸箕一样坐在地上,在那等着孔子自己进来, 一点不修边幅,不讲礼仪,这和孔子的学说思想正好相反。

我们知道,孔子是最注重礼仪的,他看到原壤这个样子,也就毫不客气了,正好随机施教,把原壤当成反面教材了。于是他对学生们讲了原壤的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幼而不孙弟”,“孙弟”通“逊悌”,就是说原壤在小的时候,为人很傲慢,不懂得谦虚之道,并且也没有做好悌道,不知道恭敬兄长,没大没小,这就是在揭原壤的老底了。

第二件事,是“长而无述焉”,长大了,也不知道好好学习,不知道学习圣人知道,所以什么著作也没留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孔子是讲“述而不作”的,他这里说的著作,不是指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转述圣人的意思,是在学有所得之后,阐述圣人的教诲。

第三件事,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就是说这个人都已经很老了,但还是不死,对别人没有一点益处,反而还有害处。孔子之所以能够这么说,就是因为他们是发小,交情很深,换了旁人,孔子肯定不会这么说,《论语.学而第一》讲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又怎么会轻易说出这种话呢?

孔子说完,还“以杖叩其胫”,就是用他的手杖轻轻敲打原壤的小腿。所以从孔子的言语和动作上,我们就能看出,这是老朋友之间的一种交流,这种场面我们大家应该很熟悉,是朋友之间开玩笑的一种表现。

所以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只是一句戏言,不能当真,更不能当成骂人的话来讲。况且,原壤确实也不是普通的人,他的行为虽然看起来很怪诞,在一般人眼中属于异端,另类,一点礼数都不懂,但其实是个高人,不然的话,孔子也就不会带领弟子去拜访他了。

死而不僵是为妖

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常言道:“老而不死是为贼,死而不僵是为妖。”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此话出自《四书》:原壤(鲁国人)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年幼时,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我们不论哪种翻译比较好,反正意思就是孔子骂原壤老不死的。原因就是原壤不遵礼,岔开腿等孔子。我们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尊礼的人,按照儒家的标准,当家里来了客人,身为主人要迎接的。如果是尊贵的客人,要热情的趋赶过去迎接;低一等的客人,也要这站着迎接。而原壤等孔子的时候,竟然是岔开腿坐着等,这在孔子那里是最不合礼法的。

老人长寿消耗子女福气

大家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的,要是能够有儿孙满堂的情况那就更好不过了。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医疗水平也是越来越高了,所以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了,这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件很大的喜事,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老人的寿命长,对于子女来说到底是福气呢还是祸呢?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讨论。

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个福气。因为家里的老人寿命比较长的话,那么子孙后代也是有这个寿命比较长的基因,我们就经常看到这个长寿老人的父辈母辈都是有着比较长的寿命的,这种长寿基因在一定程度上面是可以遗传的,因此我觉得这对于自己的子女来说是一种福气。

第二个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老了之后就像小孩子一样可爱的,纯洁天真,可爱到不行,就像一个小朋友。就像我们都知道的四川有个网红奶奶,就因为可爱的性格和她说的话在网上一炮而红,好多人都喜欢这个四川奶奶。所以我觉得家里有个长寿老人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老人总是很关注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子女心里也会有着更多对于家人的挂念,这就是福。

第三个我觉得如果对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家庭来说,有一个长寿老人是祸。不仅仅对于子女来说是祸,对于老人来说更是如此。家庭经济情况比较不如意的话,老人年老了需要照顾,家人子女也都比较忙着自己的事情,对于老人的身体不能够给予足够的照顾,而且也没有多余的钱给老人请保姆,所以老人也就生活得不是很好。子女也是有着一定的负担。

以上的就是我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有其他看法的欢迎来和我交流讨论。

家有一老如有一贼啥意思

答案当然不是,以孔子的品德和修养,不可能不尊重老人,那他为何要说“老而不死,是为贼”?实际上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却不懂得背后真正的含义,更不知道孔子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说出这句话的。

该句出自《论语》,是孔子训诫一位老人时所用的言语。这位老人名叫原壤,是孔子的发小,孔子对自己的这位发小一直很照顾。

原壤母亲去世时,孔子特地过去帮忙清洗棺木。却没想到理应最悲痛的原壤,却在敲着棺木唱着歌,说那“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大概相当于土味情歌。

孔子听后,念其是老朋友,相识多年便没有发火,而是当场离去。之后,孔子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却没想原壤又来见孔子,二人见面时,原壤叉开双腿坐在地上,这可把孔子气坏了。

孔子愤怒斥责道:“幼而不孙(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意思是:小时候不懂得长幼有序、尊重兄弟爱护长辈。长大之后,也没有任何成就,一辈子庸庸碌碌,如今到老了却还没死,简直就是个祸害!

事实上,这样的老人很多,或者说这样的人生很多。一代家风的形成,需要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和传承。

小时候不懂得兄恭弟亲,不知道敬畏,长大后自然难以与人相处,甚至连家里的亲戚都没办法与之好好相处。

临到老年,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孙后代。做事、做人不讲规矩、无理蛮横、倚老卖老,只会给后代子孙添麻烦。

老而不死,是为贼

该句出自《论语》,是孔子训诫一位老人时所用的言语。这位老人名叫原壤,是孔子的发小,孔子对自己的这位发小一直很照顾。

原壤母亲去世时,孔子特地过去帮忙清洗棺木。却没想到理应最悲痛的原壤,却在敲着棺木唱着歌,说那“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大概相当于土味情歌。

孔子听后,念其是老朋友,相识多年便没有发火,而是当场离去。之后,孔子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却没想原壤又来见孔子,二人见面时,原壤叉开双腿坐在地上,这可把孔子气坏了。

孔子愤怒斥责道:“幼而不孙(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意思是:小时候不懂得长幼有序、尊重兄弟爱护长辈。长大之后,也没有任何成就,一辈子庸庸碌碌,如今到老了却还没死,简直就是个祸害!

事实上,这样的老人很多,或者说这样的人生很多。一代家风的形成,需要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和传承。

小时候不懂得兄恭弟亲,不知道敬畏,长大后自然难以与人相处,甚至连家里的亲戚都没办法与之好好相处。

临到老年,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孙后代。做事、做人不讲规矩、无理蛮横、倚老卖老,只会给后代子孙添麻烦。

  • 发表于 2023-06-13 11:21:10
  • 阅读 ( 139 )
  • 分类:城市贴吧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网络江湖小生
网络江湖小生

403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