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规律是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价值量。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3、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复杂程度的关系。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扩展资料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这个决定性条件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不同财产权利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在互通有无时,惟一能够接受的方式,就是等价交换,这样,产品便表现为商品,产生了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同社会生产力相联系而产生和发展的,最终也将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归于自行消亡。所以,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经济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和作用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主要是商品生产技术的对比,优胜劣汰,以此不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表现形式是市场供求影响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仅由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体现,这种说法是古典经济学的理念;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念的话,则是供给与需求决定商品的价格;供给取决于劳动等客观因素,而需求取决于效用等主观因素。
其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论在私有制社会还是在公有制社会,只要有商品经济,都发生作用。
扩展资料:
价值规律既然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所以,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价值规律。在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出现了偶然的商品交换。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的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存在了几千年。
但是,只有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当商品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的占统治地位的形式以后,人们才有可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逐步地发现价值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四大基本规律
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二因素有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二重性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价值量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复杂程度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出现商品交换以来,商品的价值形式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为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虽然是商品交换萌芽时期的价值表现形式,但是,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已隐藏在2只羊=1把斧子这一简单的价值关系中。因此,考察价值形式必须首先分析简单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体上,使它真正成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与此相适应,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现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和它们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已比较接近起来了。
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的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前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交换,不借助于任何中介物。而到了这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成了商品交换的中介。
一切商品都首先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然后借助于一般等价物的中介完成交换过程:例如,在羊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情况下,谷物与牛的交换便是通过“1担谷=2只羊=1头牛”的形式来实现的。
4、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亦称“货币价值形式”。它是固定地由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来表现其他所有商品价值的价值形式,这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第四阶段,也是最高阶段。
与一般价值形式相比,它的进步在于原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不固定的,因时因地而异,每一交换区域都有几种不同的商品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并且最后固定在黄金身上。
货币的本质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不同形式的货币在本质上统一的。
过去,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本质认识不清,错误地从不同角度来将货币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分为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两大类,根据是否约定贵金属的兑换比例分为可兑换货币和不可兑换货币等等。
形式上,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可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包含价值量,比如羊、贵金属等;而形式货币本身没有价值量,它的价值是契约约定的,只有契约价值。两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都被约定作为交换媒介, 都存在契约价值。
货币的购买力决定于货币的契约价值,但实物货币的购买力也会受到自身商品价值的影响,通常实物货币的商品价值小于其作为货币的契约价值。
公允价值的含义与特征
公允价值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在自愿双方之间现行交易时,不是强迫销售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智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达成共识(一致)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允公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1.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在公平交易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才能产生,但若无相反的证据证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2.计量客体的价值凡不是在市场上达成的,而是其他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形成的都不能视作公允价值,因为不同主体得出的价值信息缺乏可比性。3.在某些事项不存在实际交易的情况下,则可在市场上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4.有时在市场上也寻找不出相类似的交易价格,则必须在允当、合理的基础上估计相关的计量属性,除非市场上存在相反的证据证明该估计是非确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