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蔬菜王国”

  橱柜一角,放着一些书,这些书都是自带香气的——有菜谱,有围绕美食的散文集子,还有一些从饮食切入,探讨人类历史文化交流、人类发展史等方面的趣味小品、画报。通常是,借着等饭菜出锅的清...

  橱柜一角,放着一些书,这些书都是自带香气的——有菜谱,有围绕美食的散文集子,还有一些从饮食切入,探讨人类历史文化交流、人类发展史等方面的趣味小品、画报。通常是,借着等饭菜出锅的清闲时间,顺手抽出一本,眼睛随着手指划过目录,看到哪个专题不错,就寻着页码过去,看上十行八行,有趣的文字是饭菜的佐料。阿蒙的《时蔬小话》(商务出版社),我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翻完的。 《时蔬小话》是一本关于蔬菜知识的小集子,作者阿蒙网上资料不多,只知道是位80后,山西人。每每阅读此书,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瞄一眼厨房里常备的白菜、萝卜、茄子、辣椒、西红柿,心想,原来这些廉价的土味蔬菜,竟然个个系出名门、来历不俗,竟是我才疏学浅,有眼不识泰山了。

  千年前的大白菜可能做梦也想不到,当年,王公贵胄宴席上的娇客竟沦落到了“寻常百姓家”。我们现在常见的大白菜,到宋朝的时候才出现,它的远祖是一种叫做“葑”[fēng]的植物【注释1】。《诗经·邶风·古风》中有诗句“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其中的“葑”就是大白菜的祖先,一种最原始的十字花科植物,只是当年的“葑”是翠绿颜色的植物,味道又苦又呛。《诗经》里的意思说得很明白,采葑采菲来当食物填饱肚子,不能因为口味不好就放弃它们可吃的部分。当时,人们主要是食用“葑”春天里发出的幼嫩花薹来做食物的。“葑”从此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异常繁荣的朝代,园艺技术也十分发达。“葑”经过了一代代不停地杂交、改良,到了宋代,大白菜终于诞生,只是当时叫做“黄牙菜”,可能是由于它拥有和今天的大白菜一样的嫩黄色的菜叶,而不是像它的祖先一样披着翠绿色的外衣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黄芽菜的味道和今天的大白菜一样,淡中带着让人回味的甘甜,让人难受的苦味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在明清之前,黄牙菜仅仅是富人的吃食,《本草纲目》中记载:“燕京圃人又以马粪入窖壅培,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谓之黄牙菜,豪家以为品”,此记载传递了两层含义,一是黄牙菜名字的由来,二是黄牙菜当时为“豪家品”。

  《菘香图》许麟庐画。“菘”是白菜的古称

  后来,由于栽培技术的进步以及大白菜本身成长期短,适应性强等特点,这种“豪家品”渐渐成了百姓餐桌的常客,并且在中国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的岁月,以其丰厚的糖分、生素储备滋养了营养匮乏中国人。在我们70后的记忆中,家庭中尚有冬储大白菜的习惯,家庭中还保留着关于大白菜的各种吃法。今天的大白菜虽然已经卖到了“白菜价”,但它还是它,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萝卜,也是厨房里的常客。我最喜欢圆圆的大红萝卜,白绿相间的长型的白萝卜。红萝卜可以调馅做包子、饺子,白萝卜可以用来做萝卜条汤、炸萝卜嬸、凉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医生开药方”,然而我爱吃萝卜,与健体养生无关,是因为小时候吃习惯了。

  萝卜,也是厨房里的常客。我最喜欢圆圆的大红萝卜,白绿相间的长型的白萝卜。红萝卜可以调馅做包子、饺子,白萝卜可以用来做萝卜条汤、炸萝卜嬸、凉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医生开药方”,然而我爱吃萝卜,与健体养生无关,是因为小时候吃习惯了。 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青萝卜、水萝卜、心里美萝卜,儿时的餐桌,真称得上是“萝卜开会”,餐桌上的萝卜可荤可素,可盐可甜。奢华一点儿的,红萝卜炖牛肉,萝卜肉馅蒸饺,萝卜炖排骨,家常一点的炒萝卜片、萝卜粉条汤,随意一点的,凉拌萝卜丝,萝卜条咸菜,小孩儿馋了,还可以切一块萝卜当零食。直到现在,每每看到小鸟在草丛中快速啄食那副贪婪的表情,总能想起儿时的我津津有味的吃新鲜大萝卜的样子。 其实,同作为十字花科的植物,几千年前,萝卜和白菜是一同生长在春天的原野上的,前面提到的《诗经》中的词句“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是大白菜的祖先,“菲”便是萝卜的祖先。所不同的是苦味的“葑”可以生吃,而辣且有呛人的芥气味道的“菲”,用途通常是“是剥是菹”,菹的意思就是做成腌菜。只不过当时的腌萝卜不是给普通百姓吃的,而是要“献之皇祖”,是用来祭祀的。 这种叫做萝卜的植物古来在亚非欧各地都有生长,是“世界食品”,只是由于气候、水质等造成了各地的品种各不相同。古埃及人吃的萝卜是棕黑色的,表面布满密集的裂纹。古罗马人吃的萝卜,有婴儿一般大小。我国的主要萝卜品种就是现在市场上常见的红萝卜、白萝卜、青萝卜,甜甜的心里美萝卜竟是民国初年在我的家乡黑龙江率先出现,当时,这种萝卜有个好听的名字“槟郎萝卜”。 去年,还有朋友送了我一箱沙窝萝卜,洗净切开,脆脆的,咬一口,竟然如鸭梨一般香甜。看了《时蔬小语》中关于萝卜的介绍我才知道,萝卜的口味是和土壤紧密关联的。在肥田沙地中的萝卜,个头粗大,水分充足而甜美,而在贫瘠缺水的土地里,适应性极强的萝卜就会变得质地坚硬,小且辣。 我们现在常吃的蔬菜,除了我国自己培育驯化的品种,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域外。奔走在世界各地的商人、农业专家、甚至征战的军人,都可能成为植物迁徙的媒介。 茄子、黄瓜来自印度,茄子在汉代随着宗教的传播来到我国,最早的名字叫“伽子”,是不是有梵音袅袅的感觉?西红柿、辣椒、土豆都是明朝末年由葡萄牙人引进的;红薯原产我国,但如今我们食用的品种是从菲律宾引进的,也是在明朝,据说是福建的一位商人引进,后来送到北京,献给雍正皇帝,雍正皇帝食之特喜,于是在圆明园专门开辟土地耕种;莲花白最早产于地中海沿岸,据说经过两条途径传入我国,一条是经丝绸之路从新疆传入,一条是经俄罗斯,从黑龙江传入;菠菜来自波斯,经由波斯传入的蔬菜还有胡萝卜,南瓜等。 越多了解蔬菜的故事,越能感受到蔬菜王国的美妙气息。人类,按照自身的规律,努力生存繁衍,蔬菜,也按照自身的规律生存繁衍,人类和蔬菜,各从其类,也在相互支撑、相互适应,在相爱相杀中从古走到了今天。 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有生命的植物,把零碎的经过了工业化加工、包装的蔬菜的种子、果实带回了自家厨房。有时,我会看着冰箱里塞满的各种蔬菜莫名发呆——人类,如果对自己口中的食物都渐渐冷漠,我们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中国引进外国作物有一个特点,大体上带“胡”、“番”、“洋”字的作物,均指示了我们这些作物传入中国的不同时代: 带“胡”字:大多是两汉、南北朝传入中国的,比如胡萝卜、胡瓜(黄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等;带“番”字:明朝以后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比如番茄;带“洋”字:约是清末年和民国时期传入中国的作物比如洋葱、洋白菜等等。 越多了解蔬菜的故事,越能感受到蔬菜王国的美妙气息。人类,按照自身的规律,努力生存繁衍,蔬菜,也按照自身的规律生存繁衍,人类和蔬菜,各从其类,也在相互支撑、相互适应,在相爱相杀中从古走到了今天。 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有生命的植物,把零碎的经过了工业化加工、包装的蔬菜的种子、果实带回了自家厨房。有时,我会看着冰箱里塞满的各种蔬菜莫名发呆——人类,如果对自己口中的食物都渐渐冷漠,我们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注释1】《诗经·国风·邶风·谷风》中有这样的记载: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采摘曼青。这里出皰这个“葑”字,在古代其实并不是指一种菜,而是好几种菜的总称,里面就有“菘”。另外,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中到,里面解释这个字是这样的:葑,须从也。从艸,封声。字亦作蘴、作菘。

  【加油站:关于白菜的渊源】世界上栽种白菜最早的是中国,在距今约7000年的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就出土了瓮藏的白菜种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建洛阳城,并建了名为光风园的皇家菜园,其中就培育出来了北方优良的“结球白菜”变种,并且被赋予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菘”。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大夏门东北,今为光风园,苜蓿生焉。”在皇家华林园中也建有蔬圃,种植各种时令蔬菜。当时蔬菜品种已极丰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共有16篇专门总结蔬菜生产的科学技术,在谈到种菘技术中说:“菘菜似芜菁(wújīng),无毛而大。”菘菜培育成功后,有南梁(南朝的梁朝)使臣来洛阳,北魏宣武帝赏赐其一船菘菜,让其带到南梁皇室。南梁皇太子萧统专门写了《谢敕赉河南菜启》和《谢敕赉大菘启》两篇答谢词,称赞菘菜是“周原泽洽,味备百羞”,比江南的莼菜、巴蜀的葵、芹等菜都要鲜美。在唐代时,菘菜已遍种于洛阳民间。食疗家孟诜居住在龙门南溪,他在这里种植了大量菘菜,并在《食疗本草》中记述:“菘菜,治消渴,和羊肉甚美。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气治嗽。”在龙门石窟药方洞,有用菘菜治病的单方。文人雅士自诩高洁,认为吃盘油闷笋,喝碗白菜汤,不但胃肠舒适,味道也不错。韩愈有诗曰:“晚菘细切肥牛肚,新笋初尝嫩马蹄。”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后,韩愈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洛阳)县令;其间,孟郊、卢仝(tóng)等人居于洛阳,与韩愈联合形成“韩孟诗派”。有一年冬天,大雪飘飘,孟郊、卢仝来访,韩愈把储藏的白菜细细切丝慢炖,加汤慢炖,满满一碗好像烩银丝,配上屋外新挖出的冬笋。众人品菘尝笋,煮酒论诗,韩愈赞白菜赛过牛肚,冬笋胜过嫩马蹄的味道,众人也有诗唱和,成了一段千秋话。古人把菘菜当作一种美味,经常写诗赞之,唐代洛阳诗人刘禹锡诗云:“只恐鸣驺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尝。”他把未能吃到晚秋的菘菜当作一种遗憾。苏东坡有诗云:“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蟠。”他把大白菜比作羊羔和熊掌。大白菜经风霜历雪雨,从遥远的古代一路走来,博得众人喜爱。元朝末年,诗人元好问客居宜阳三乡,他亲自开圃种菜,曾著文道:“老盆浊酒,便当接田父之欢,春韭晚菘,尚愧夺园夫之利。”他在洛阳的一位高姓朋友在瀍水之阳种菜自食,他写《洛阳高少府瀍阳后庵》一诗赠之:“韭早春先绿,菘肥秋未黄。殷勤绕畦水,终日为君忙。”此外,如今的白菜,因为有温室大棚种植,一年四季都有,但经过霜后的白菜,吃起来才特别鲜美。古代有温室,但培育蔬菜的成本极高,只有皇宫才偶为之。因此,北方冬天的用菜,主要依靠“秋菜冬贮”,即将秋末收获的白菜、萝卜等贮存起来,供冬天食用。其实,秋菜冬贮起源于周代。《周礼》记载:“仲秋之月,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菜。”《随唐话》说,唐高宗、武则天时,司农想以冬藏余菜卖给洛阳百姓,遭到宰相苏良嗣的反对。因为他认为皇室卖菜,有失体统。清代以来,洛阳东南郊的石堰白菜很有名。乾隆《洛阳县志》记载:“白菜,出县东南石堰头者尤。”晚清、民国时期洛阳的一批名店,如万景楼、仙景楼、天景楼、明月楼、春发楼、景阳楼、福顺楼等用的白菜,都选用石堰白菜。石堰白菜除普通白菜外,另有一种黄芽白。《广群芳谱》记载:“北方多入窖内,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脆美无滓,谓之黄芽,乃白菜别种。”一开始,黄芽白主要供应官府驿站,后来逐步走向市场。

  • 发表于 2023-06-06 18:47:21
  • 阅读 ( 108 )
  • 分类:二手水吧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英语帮帮
英语帮帮

371 篇文章

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